论文精粹|INFORMATION
彭佳: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财务治理创新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3-26 22:55  点击:1051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数据正成为继劳动力、土地等之外最先进的新生产要素,驱动着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新时代,在实施科教兴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人才、师资队伍,也需要一流的内部治理。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动能,财务治理作为高校治理的基础,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高校财务治理创新是提升高校财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借助数字技术,推动高校财务治理创新,关键在于财务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管理制度+数字技术”,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等财务工作规范、高效运行,逐步推进资源科学配置、经费高效使用、风险有力管控、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搭建全面预算系统,实现精细管理。高校预算管理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规范、预算调整较频繁、绩效评价未落实等问题,与国家关于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等预算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以信息化手段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搭建涵盖预算编制、批复、执行、数据分析、绩效管理等模块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是提升高校财务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一是制定支出标准,在系统中建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通过“干多少事”自动测算出项目预算金额,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对接核算系统,实现预算管理与核算管理一体化,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违规行为,强化批复预算的权威性。三是加强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方法和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衔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能力。

打通部门数据壁垒,推动业财融合。随着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高校财务“账房先生”式的事后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管理需求,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必须贯穿事前至事后的全业务管理流程,实现业财融合。高校应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跨部门业务协同的信息系统,打破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数据传输上的障碍,达成信息流、资金流的数据连接、协同和共享,形成从业务到财务的闭环管理。一是在预算编制环节,强化与业务基础信息的对接,以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为中心,联通人事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系统,深化业务部门预算编制的参与程度,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二是在预算执行环节,加强对业务系统的反馈,将资金流向、执行进度等信息传递至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系统,形成数据的自动转接,为业务部门开展业务活动的分析与调整提供参考。三是在预算考核环节,形成业财一体“数据仓”,强化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综合分析,为高校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强化内控信息化建设,防范业务风险。近年来,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人为理解的差异,仍会发生业务流程不规范、制度规定被突破、过程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将业务活动的各项内控制度数字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升内控信息化水平,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一是将流程和规则嵌入信息系统,如将各类报销规则内置于网报系统中的审批环节,将大额资金支付审批流程纳入审签系统,将资产采购预算申报嵌入资产管理系统等,将内部控制由人为控制转变为系统控制,防范流程风险。二是推进数字化财会监督体系建设,在业务流程中构建风险指标,实现触发风险指标的业务活动自动预警、全程可视。

建设智能财务平台,提升服务质量。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使高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工作量日益增加,对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发展为建设智能财务平台、提升服务效能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是建设智能财务报销体系,开发一站式采购及商旅平台,日常采购、差旅报销等业务可以线上填报、智能审核、自动记账、集中支付,在系统中嵌入票据智能识别、移动审签等模块,逐步实现无纸化、零接触报账,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二是打造“一站式”财务服务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财务App等媒介提供线上缴费、智能问答、数据查询、通知提醒、信息宣传等“一站式”服务,让师生少跑路,实现各项业务随时办、随地办、网上办。

数字化转型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教育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必须加快财务数字化转型步伐,逐步实现各类系统的互通、衔接,助力财务服务模式升级和治理水平提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