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讯息 > 中心讯息 > 阅读正文
中心讯息|INFORMATION
邓正来先生应邀到中国政法大学演讲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4-16 18:35  点击:4266

                       看知识如何生产
                      ――小记邓正来先生法大演讲


   2005年4月4日晚7:00――9:00,应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会邀请,邓正来先生于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和法大的研究生们就“中国法学的发展与趋势”为议题,进行了热烈而不乏深入的对谈。席间邓先生侃侃而谈,词锋锐利而又旁征博引,席下法大的同学也是气势如虹,从不同的问题感与知识背景出发,向邓先生就这一法律科学本身的属性反思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针对性发问。“出招”与“应招”间倒也充满了“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的智性之趣。这次不追求体系化灌输的对谈经历似乎也揭示出人文科学知识本身的生产过程与生产机制。


   一开始,主持人首先就传达出邓先生的一个要求:这次基本采取同学发问,邓先生回应的形式,而放弃传统讲座的“以系统讲授为主,以提问为辅”的模式,在7,8分钟的时间里,邓先生简单阐释了这种“交流范式”转化的微言大义。邓先生仍然从他一贯的知识论进路出发来阐发这一转化本身蕴涵的意义:任何知识的产生都是建立在批判与追问的前提之下的,知识的生产机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在言谈与论辩的竞争之中确立其解释力的。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真理性的知识,从而决定了任何教授的过程都是有其片面和局限性的,因为单线性的教授在客体化学生的求知地位,消解学生的求知冲动的同时,还无意中培养了对绝对正当知识的追求,而这恰好是强调可辩驳性的人文知识的进步的一个阻碍。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的提问与回答中,法大的研究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知识层面就主题向邓先生发问,关于这一主题,同学们首先关注的是目前中国法理学的研究角度问题,不同的进路究竟存在怎样的学术传统、问题意识与价值追求,而邓先生则通过梳理当代中国有一定影响并比较成型的学术进路,对中国法理学的研究态势进行了整体的“扫描”和“深描”;同时,关于“中国法学的理想图式”问题,“中国法学教育的特点与弊端问题”、“理性与知识生产”问题,都成为大家撞击与论辩的重要议题,这些问题彼此殊异,但又有内在的意义脉络,我们认为,“中国法学的发展与趋势”是对法律科学本身内在逻辑、科学属性的反思与批判,其勾联法学本身的知识基础及产生过程,以及这些知识的社会特征。它既是作为一门“进阶性学问”(advanced knowledge),需要考虑其知识基础的多样性,复杂性,又是作为一门以实践问题,需要考虑对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问题化处理。在讨论中有些问题的理路、方法与症结逐渐清晰,有些问题对谈者则在立场与态度上不具有可通约性,既可能缘自大家不同的“语言游戏”,也可能由于帕斯卡尔所谓的“那些理性所并不熟悉的内心原因”。但这些差异却通过一个沟通的场景得以充分的“呈现”。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通过颇为激烈的问题与观点的交锋,这一学术场景本身就是对具有相对确定性与正当性的知识生产过程的很好描述,如果我们认为所谓的知识更多是一种“意见”,那么在针锋相对的意见交流中,则能深入体会到“意见”的多角度性,前提的可争论性,结论的不稳定性,而这本身又好是法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轨迹。我们将在随后整理具体的对谈内容,在这里要对邓正来先生引领我们进行艰苦却又愉悦的智性砥砺之旅表示感谢,也让我们激发出对于知识与学术的热情,因为“没有这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你将永远没有从事学术工作的召唤。”(韦伯:“以学术为业”)
(中国政法大学 04法理学硕士生 王旭草记于05/4/4晚)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