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INFORMATION
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3-06-01 14:03  点击:6861
题 名  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  
作 者  彭诚信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长春市 130012  
专 业  法学理论  
指导教师  张文显  
学位级别  203  
馆藏索取号  2020124  
中文文摘  权利是和主体结合在一起的。法律主体是有身份平等、意志自由之观念即有主体意识(主体性)的人。有主体意识的人才是权利制度的真正参与者、享有者和实践者,权利的丰富、发展和实现又是自在自为的人被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体现。没有主体性的人、没有法律主体资格的承认,就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权利;没有承认和尊重自由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权利,也就无所谓生存价值被真正承认的人。由人们平等参与以民主方法所形成的权利制度必然只具有形式上的正义性。权利的实施最终离不开人的价值判断,权利实现的有效途径在于主体自身,因此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要求也就成为必然。本文把主体性和权利制度结合起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权利的核心价值即利益的正当性(正义原则)由谁判断和怎样判断?为什么一切权利价值的真正实现离不开具有内在价值的人?当人的主体性被法律普遍承认后,权利制度设计和人的思维模式应当发生怎样的转变?本文以主体和权利制度为两条研究主线,并且其内容相互衔接。第一,主体主线。首先,通过比较中、西具体财产、契约制度和文化传统,揭示出中国有具体权利制度而无抽象权利精神的原因在于我国文化传统从一开始就漠视人的主体性。其次,提出承认主体性是抽象权利制度的存在前提。承认主体性的法律,必然意味着主体参与权利制度的评价与形成。再次,主体既是权利享有者、义务承担者,也是权利制度的真正实施者。最后,权利制度的局限性决定了实现权利的最佳途径是具有内在价值主体的自愿自觉。第二,权利主线。首先,通过比较中、西具体财产、契约制度和文化传统,揭示出无论有无抽象的权利理论和制度,具体的财产、契约制度在东、西方都存在。由此说明人对制度(包括权利)的要求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次,东、西方在抽象意义上权利性质(平等、自由权利精神)的差异,说明不承认主体性的权利并不是真正的权利。再次,真正的权利是在平等、自由的主体参与下形成的,从而即使是义务也表现为主体的自愿自觉。第四,权利冲突抑或是责任救济都可通过主体的契约行为予以解决。第五,权利终极价值实现的理想形态还是要靠具有内在价值的人。两条主线在最后一点实现了对接。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  国家出现前后的社会状况--以自然状态的简要考察为中心 本章试图借助对“自然状态”的考察揭示或解释婚姻、财产、契约制度可以通过人们的习惯、习俗产生。当时的人们尽管可能没有现代的概念和丰富理念,但基于对与其生存最密切相关的物质资源、性欲本能的需求以及一些基本的交往和交易观念却可产生一些原始的婚姻、财产与契约制度。这些制度是真正的元制度。中、西方关于“自然状态”的理解非常相似,人们或善或恶,但都是社会制度的共同创造者,除了天赋的不平等之外,都是天然平等者。当出现了一个由于可以使用强力和暴力而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国家或类似国家的政治组织后,存在于“自然状态”中的制度以及人的社会地位便开始发生分化或异化。古代中国没有出现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市民社会”的基本理念。从西方“市民社会”的观念可以看出,在人类最主要的两种文化--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选择了民主政治、法治形式的古代西方文明和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选择了礼治、儒教形式的古东方文明--的胚种中,便开始有了对人的主体性不同认识的基因。“市民社会”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情怀恰是我国传统文化所缺少的。财产、契约制度的历史研究        --以考察主体性与私权观念的关系为中心本章通过对中、西古代社会中财产和契约制度的比较研究说明古代中国同西方社会一样(如果不是更发达的话)都有着发达的财产、契约制度。这些具体制度本身也可以说是权利观念和意识的外在表现。与西方法律不同的是,古代中国并没有出现独立于刑律之外的财产、契约制度,更没有形成抽象的私权理论。基于此,本章得出结论说,私权制度和理论与财产、契约具体制度并没有必然联系。权利理论的产生必然有其更深刻的文化、哲学背景。通过比较中、西方的哲学和文化观念,论文指出权利制度的有无关键在于个人主体性在社会(法律)上的承认与否。以自然哲学为根基所产生的西方自然法理论从一开始就注意并强调人的主体性,而以“亲亲”、“尊尊”的宗法思想为指导的“礼治”和以“三纲五常”强调身份和等级观念的“儒教”为传统的中国古代思想从起始就漠视人的主体性。这种文化根源的差异是导致权利制度起源西方社会的主要原因。第三章  主体性、权利理论及其发展本章内容以法律对人的主体资格的承认为起点,把地位平等和意志自由的人作为权利产生的主体性条件。人都有主观欲求,主观欲求的实现或追求自由就是利益。基本利益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生存利益、社会生存利益和精神(心理)生存利益。权利的核心内容必然是利益,但又不能是全部利益形态。这就涉及到对利益的正当性评价问题。正当性标准的确立前提是由平等、自由的主体共同参与,确立原则应该采多数人规则(即通过民主的方法)。正当性评价的结果即正当利益,有个人正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分。个人正当利益又包括被普遍认可的利益形态如一些具体的人身利益、财产利益等,还包括散布于具体个人中间的没有具体被人们普遍认可但也没有被法律明确禁止的正当利益(本文把这部分正当利益称作“具体个人的善”)。 正当利益在法律上具体表现就是权利,从而在这里沟通了利益、正义与权利三者的关系。简单说,正义就是评价利益正当性与否的程序,正义也是正当性评价的结果,即正当利益。正义是权利的核心内容,又是利益走向权利的桥梁。权利的实质、特性、抽象效力、社会功能和价值等方面的内容都在论文中有所论述。由正当性标准的确定原则可知,权利正义必然是形式正义。正当利益的类型决定了权利的具体内容,本文尤其重点研究了推定的权利。对“具体个人的善”的推定权利应该是法律研究的核心,因为它更能反映一国法律对个人权利的承认、尊重和保护程度。基于权利产生的途径,文章得出与之相对应的义务必然以自愿自觉(即自由)为其本质特点和外在表现。权利(即正当利益)之间的冲突是社会常态,论文明确了几种解决权利冲突的途径。权利冲突会永恒存在,它并不仅有负价值的一面,也有其积极价值的一面。它为新制度的产生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契机和刺激。权利受到侵犯或义务受到违反是不尊重权利的异态现象,这需要责任制度进行救济。现代责任制度应该以填补损害为主要价值取向并需有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保险制度)作为配合,从而使一般风险损失转向社会承担。当事人协议或签订保险契约是救济权利的有效途径,此即损害赔偿契约化的具体表现。第四章  制度(形式)正义与人的内在价值 主体资格的承认是权利制度存在的前提,主体性本身就意味着强烈的权利感和自觉的义务感。个人的权利感和义务感以及以平等、自由为基本精神的契约,是人们进行现代社会制度和私人制度创设的新型合作基础。由人们平等参与形成的以法治原则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包括法律制度以及以自治为核心的各种团体制度,都只具有形式上的正义性。然而,即便仅实现形式正义价值的制度最终也离不开具体个人的活动。主体不但是利益的正当性价值判断者,还是权利制度的具体实施者。实质正义的实现,更是要由具体的个人来判断。何况,“正义”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所以从根本上说,也就无所谓“形式的”与“实质的”之分。无论如何,任何制度社会功用的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个人内在价值的培育是制度发挥其价值的最深层基础。内在价值就是一个人的“善”,法律上的内在价值是有限利己和有限利他的结合。内在价值有其哲学基础,那就是人有趋善的本性。否则,主体哲学终将走向分崩离析。情感是人具有内在价值的心理基础。内在价值有助于巩固法律的正义基础并使之得以有效实施,但内在价值的培育与养成又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持,具体表现为主体资格的承认、财产权利和契约权利的尊重与保护。权利尽管不是最能体现每个人实际利益(实质正义)追求的制度,但它却是人类社会目前所能够发现、做到并不断完善的保护人们自由追求其正当利益的最佳选择。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发展并完善人类的权利,是人们使制度正义和内在价值内在结合、共同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具体表现。结语论文最后指出,人们共同参与权利制度创设原为克服或摆脱人的局限,依集体决策或民主方法所形成的制度只具有形式上的正义性,特定情况下会与实质正义不符。因此,人们崇尚正义却又在某些时候服从着不正义。这同一问题的循环流动恰恰说明了寻求或追求正义为何是生活的永恒主题。不承认主体性的制度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人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才会有施展个性才华和道德魅力的空间,才会有创设趋向正义、完善并发展个性的权利制度的可能。所有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还是在于“主体”自身,人的内在价值是创设和实现制度价值的有效保障。在承认主体资格、弘扬主体意识的社会里,人们拥有的不再是唯一、固定、普遍的价值理念;一切制度不再、也不可能为人们设定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只能通过鼓励人们对制度设计的参与来激发其无限的创造和发展潜力。正义的社会不在于正义的价值本身,而在于保障人们参与创设正义制度的程序。  
英文文摘  Right is combined with subjectivity. A legal subject should have the idea of equal and liberty, namely,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dividuals who hav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re true participants, owners and implementers of right. The enrichment,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of right are the reflections of subjective individuals being respected and entitled by the society. Without subjective individuals and subject entitlement, there will be no right in a strict sense; without right which admits and respects individuals'' pursuit for just interest freely, there will be no individuals whose survival value is taken seriously. Right which is formed with individuals'' equal participation in a democratic way must have formal justice only. The implement of right depends on individuals'' value evaluation and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right relies on subjects, so the inner value of individuals must be the key factor.This thesis explores subjectivity and right together, aims at demonstrating who can judge and how to judge the justice of interest which is the core value of right, why the realization of right depends on the individuals with inner value, how to transform right and human thinking-way after subjectivity is generally entitled by law. This thesis is dominated by two themes, subjectivity and right. ⅠSubjectivity. First, by comparing concrete property institutions, contract institutions and cultural tradi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the thesis expounds the reason for China only has concrete right institutions instead of abstract right spirit is that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has ignored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individual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Secondly, the thesis addresses that the subjectivity is the premise of abstract right spirit. The law which entitles subject position to individuals means they can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ight. Thirdly, subjects who can enjoy rights and perform duties are the true owners of right. Finally, the limitation of institution determines the best way to realize right is to develop the consciousness and willingness of being an inner-valued subject.Ⅱ Right. First, by comparing concrete property institutions, contract institutions and cultural tradi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the thesis expounds concrete property right and contract right exist in both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despite whether with abstract right spirit or not. This shows that demand for institutions of mankind is an objective existence. Secondly, the difference of right features in an abstract sens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indicates the right without entitlement of subject position is not a substantial right. Thirdly, since right comes into being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equal and free subjects, duty is also the indications of subject''s willingness. Fourthly, conflict of rights can be resolved by contract behaviors of subjects. Finally, the limitation of institution determines the best way to realize right is to develop the consciousness and willingness of being an inner-valued subject. So the two themes meet together at the last point.  
关键词  主体性,私权制度,财产,契约,自由词  
分类标识  D90-059  
论文注解日期  20020410  
总页数  221P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