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万戴:全球化的模糊论证与清晰实践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4-28 09:13  点击:635

阿根廷思想家、长年旅居墨西哥的加西亚·坎克里尼在他的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爱丁堡一家意大利餐厅,他与一位墨西哥侍者交谈,继而开启一段田野调查。通过这段探寻,他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简单的跨文化经验的积累不能自动生成杂糅,也不可能对各种差异形成包容性的认识。”

如果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全球化给当前世界带来的最大影响,大概就是信息的高速流动与简单跨文化经验的积累。作为比坎克里尼教授年轻数十岁、以新闻为业的后辈,也常常能见到类似范例:在玛雅腹地图伦,用纯正中文导引我购买饮料的美国人;在洛斯卡沃斯,在东京生活的美国记者与在华盛顿生活的日本记者用日语谈论全球经济发展;包括我自己,也是美国机场工作人员口中奇怪的“那个在说西班牙语的中国人”。

那么,这些个人是全球化棋局上的棋子,还是全球化浪潮的一个微观发起点?在全球化模糊的面目下,答案也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多样性。《想象的全球化》中,最初所检视的全球化理论的样貌,依然是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由贸易”与“新自由主义经济”的表述在大众传媒中常常混用。坎克里尼将这种理解总结为“资本主义是人们相互交流影响的唯一可行模式,它不可避免的最高阶段便是全球化”。

这曾经是一种普通的全球化叙事,带来的也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确定模式:由特定经济模式驱动的全球经济要素流动,以此带动超越一城一地的发展,从而实现全球性的物资、人员与信息融通。标准化的叙事带来“标准化霸权”,这种“全球化”展开羽翼,只剩下拥护者和反对者、讨论者和思考者的声音显得孱弱不堪。

这并非坎克里尼所认知的全球化。如其英文译者尤迪斯所言,坎氏所论述的全球化问题不是“一个定义清晰的研究对象”,不是一种固定的、在某种学科范围内能够被解释的范式,但可以被想象和感知。这种说法本身模糊,但在全球化的跨文化实践之中却又足够清晰。苏格兰墨西哥人、华盛顿日本人、墨西哥城中国人的例子,在该书成书之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变得更为频繁而密集。人们由更为高速的信息网络相联通,却不再讲述相同的全球化叙事。依据认知,自然人和跨国实体自由选择与世界联通的方式,而作为理想模式被塑造出的“全球化乌托邦”则逐渐失去市场,更清晰呈现出本书中所阐释的面貌。

在我的观念中,这是一种叙事力量的再平衡。虽然同时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但是相比于建构成的叙事也表现出了更多的活力。民粹主义与反全球化的浪潮给知识精英群体带来了冲击。而他们常常忽视掉的,是新兴媒体传播模式给全球化边缘人群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甚至对“简单跨文化经验”的获取也带来了改变。在虚拟社区中,常常见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极其相似的逻辑和论证方式,即一种“高度相似性的割裂”。

这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里,在大众传媒受到挑战甚至失去部分影响的作用下,构建书中所提及的“全球性公共空间”要面临的挑战。虽然面对不同的历史挑战,但对于艺术想象的坚持,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依然对沟通全球化的不同主体有着相当的意义。传播的新触角会重塑想象,也会给认知和联通带来新的机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