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陈燕: 略评黑格尔论代议制——《德国宪法》代议制有关章节的一次读书讨论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12-04 20:58  点击:3541

书 名: 《黑格尔政治著作选》之《德国宪法》

著译者: 黑格尔著,薛华译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略评黑格尔论代议制

 
——《德国宪法》代议制有关章节的一次读书讨论
 
陈燕
 
稍微补充一下黑格尔对采邑制-代议制的讨论。他认为这种制度起源于日耳曼,因为所有日耳曼人都会参与政治生活,在采邑制-代议制下,虽然多了一个成长起来的市民社会这个环节,但政治生活中的公共性始终是存在的。正是基于这一点,黑格尔才说采邑归属于帝国,而不是君主(诸侯),前者是非人身性的、公共性的,后者则恰好相反。我觉得,所谓公共性即代表性,帝国内相当一部分人虽然不直接参与政治生活,但却被另外一些人所代表,因此不能说他们在政治上算不得什么,他们是算数的。They do count!
 
 
对照之下,法国的悲剧就在于这种代表性的失落,在于第三等级如西耶斯所言“什么都不是”。黑格尔认为这种悲剧不是源自采邑制的内在逻辑,恰恰相反,而是采邑制遭到破坏的结果。因为采邑制是“天下为公”的,这种公共性通过等级之间的政治代表性具体体现出来,这种代表性在等级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政治联系,并按照不同等级与中心的距离来安排它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最终确立起一种所有等级共同参与、但等级之间又有高低上下的政治秩序。因此,采邑制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整合形式,采邑制本身对于政治秩序而言是构成性的(constitutive)。当第三等级什么都不是时,教士与贵族这两个统治等级与第三等级之间的政治联系就被切断了,在政治生活世俗化的背景下,在第三等级看来,这就意味着统治等级的统治资格被自动取消,因为这种资格就在于统治等级的政治代表性。失去了这种代表性,统治等级就成了一种寄生性、异己性的政治存在,因而被“憎恨”;失去了这种代表性,统治等级也失去了政治道义与力量,因而被“蔑视”。普遍性的憎恨加蔑视就等于革命。国民党1927年的行为被称之为“背叛革命”,换个说法就是其主动放弃代表性。
 
 
黑格尔说代议制起源于日耳曼精神,正是在公共性或代表性这一点上说的。并且在黑格尔的观察中,代议制已经成为欧洲的普遍性事实,因此他进一步说日耳曼为全人类立了法,日耳曼精神中孕育着普遍性的世界精神。可以说,世界精神就是黑格尔的天下观。之前有次讨论认为黑格尔强调民族国家,因此与康德的世界主义有所区别,是错误的,没有看到黑格尔的天下情怀。
 
 
 
【本文系某读书小组阅读黑格尔《德国宪法》过程中,作者对代议制有关章节的一次邮件讨论。本文作者系北大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引自北大公法网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