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李水胜 王金红: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意义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6-06 08:37  点击:74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体提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的最新叙事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辟,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之中,为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思想认识和叙事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意义,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现代化的内在性

从世界现代化史的脉络来看,现代化进程从英格兰开始,更早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经过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以民主政治、法治秩序、市场经济、世俗文化为内核的现代社会。1960年,各国学者在日本箱根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现代化的标准问题,形成了著名的“箱根共识”。重新审视“箱根共识”对现代化的理解,不难发现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可以看到,“箱根共识”对现代化诸多因素的描述属于外在性的(譬如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流动等标准),而且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成立之初,主要从苏联经验出发,提出要实行全国铁路化,后来提出要实行全国电气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提出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并在党的八大提出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从铁路化到电气化再到工业化,这些表述表明,当时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主要聚焦于外在的器物层面。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论述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表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全面深刻地指向现代化的内在性,是真正面向人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突出现代化命题的总体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3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造”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中国共产党继而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党对现代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改革开放初期,党提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现代化的主要叙事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识的不断拓展与深化,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这也被视为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

从“一化三改造”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拓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总体性命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总体性表述,不仅彰显了国别特色,而且超越了以往分领域的表述,是思想认识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走出来的一条现代化道路,是一条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总体性文明发展之路。这是一种从“多线叙事”到“主线叙事”,再到“总体性叙事”的递进式发展模式。

彰显现代化命题的世界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往往被视为“冲击—回应”的产物,是面对西方工业化国家强烈冲击的被动选择。因此,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化的典型历史事件都表现出鲜明的外生性。作为“冲击—回应”的产物,如何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将中国建设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或者现代化强国就成为以往现代化命题的核心关注。

随着中国现代化成就的不断累积,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现代化命题中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改变。中国不再是西方现代化的追随者、效仿者,而是不断开辟出足以影响世界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不断彰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公布的数据,中国在2013年至2021年期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逐渐完成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日益成为引领世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立型发展的现代化范式,破解了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内含世界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世界的格局,也表达了一个大国对于当代世界和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是对现代化认识的拓展与深化。

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看作中国为回应西方冲击而提出的最早的现代化口号,那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则标志着中国为引领时代而提出的现代化叙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隐含了近现代中国从回应时代、追赶时代、融入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全部历史进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