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李二斌:ChatGPT对学术期刊影响如何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3-12 22:58  点击:799

2022年11月30日,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了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究其本质,这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作为一款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在经历了技术不断迭代完善后,甫一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调查显示,2023年1月,美国89%的大学生注册并使用ChatGPT做作业,一度风靡全美校园。ChatGPT非常“聪明”,可以像人一样聊天,甚至能完成诸如写邮件、翻译、编代码、写论文等工作,尤其是撰写论文功能。据媒体报道,有国外大学生借助ChatGPT完成的论文获得了授课老师的最高评价等级。另据测试,由ChatGPT撰写的论文摘要和内容甚至“骗”过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可见,未来ChatGPT会对学术期刊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国内学界、期刊界已经启动了有关ChatGPT主题的学术研讨,甚至有期刊已经发表有关此类主题的论文。笔者认为,学术界将继续关注ChatGPT类工具与科研深度融合的趋势和特点,而其作为学术研究对象也会继续引发讨论与思考。

ChatGPT引发热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ChatGPT发布和应用的消息传到国内,在学术期刊界引发热议。大部分学者对ChatGPT持欢迎态度,认为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当然,这部分学者也担忧学生群体尤其是研究生会利用这种工具撰写课程或毕业论文,进而引发学术不端、研究能力下降等问题。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对ChatGPT“过度关心”,他们认为一些学科学术研究的个体性、创造性等特征突出,ChatGPT不大可能会创作出此类论文,即便写出来了,也很容易分辨。

有期刊对此非常关注,据悉已有国内核心期刊明确表态不接受ChatGPT类工具署名文章,使用ChatGPT类工具须详细说明,否则将予以退稿和撤稿处理,但多数期刊都没有采取实质行动。虽然目前ChatGPT没有开放国内注册使用,但多数期刊人开始思考、观望和权衡如何应对ChatGPT类工具。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必然会与当下的场景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连接,正如大型检索工具的发明一样,其衍生的学术数据库强烈冲击着期刊界。之前类似“纸版刊物要消失”的论调让出版界“瑟瑟发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纸本刊物确实消失了很多。随着诸如ChatGPT类工具对中国用户开放以及国内类似产品的开发,未来学术期刊将面临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普遍的人机协同和更复杂多元的写作伦理、科研伦理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课题。虽然目前这类工具还不是特别完善,期刊界还有时间予以观望,但如何应对以及这类工具对期刊影响几何等,都是期刊人必须要思考的。在国内某门户网站发布的ChatGPT新闻跟帖中,有人认为,如果ChatGPT可以撰写出完美的学术论文,那说明撰写学术论文的价值不大,可以消失了;如果不能,那说明撰写学术论文还有价值,ChatGPT取代不了人类。ChatGPT确实可以起到试金石的作用,倘若学术论文价值不大,真的可以用机器代替人类的话,那么期刊和论文的命运注定是消失;如果不是,那么期刊人真正要思考和要做的,就是如何应对ChatGPT。进一步地说,ChatGPT促使人们对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进行反思。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目前学术论文数量很多,但其中的创新性成果少之又少。在海量的学术论文背后,我们看到很多低水平、不断重复的科研成果,对科研创新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在ChatGPT不断学习、进化的情况下,其“创作”的学术论文水平达到或超过学术研究的平均水平时,学术界应当有所反思。

警惕ChatGPT类工具不当使用

适值ChatGPT引发热烈讨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新版《学术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2—2022)。其对学术论文的定义是:“对某个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后,记录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及结果,用于进行学术交流、讨论或出版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材料。”根据定义,ChatGPT应用空间广泛,可以帮助人们做到包括且不限于收集资料、拓展视野、忠实记录等,但核心的内容,即进行科学研究或生成核心观点等是ChatGPT无法取代人类做到的。这类工具只能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整合、优化,不能进行创新性研究。所以,对于期刊和期刊人来说,大可不必担心ChatGPT会“抢饭碗”或导致期刊萎缩。相反,正是由于ChatGPT类工具的出现,今后更需要期刊编辑和同行评议人对论文进行更加细致、专业的评阅和筛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期刊和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反而更重要了。有国外期刊提到可以给予ChatGPT署名权,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从法律角度看,署名权意味着可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机器人显然既不可能也不可以,作者说明使用情况即可。

真正需要担心和应对的是ChatGPT的不当使用,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开放注册,但根据国外大学生的使用情况看,未来人机协同进行科研创作或将成为主流。笔者认为,就工具本身而言,无所谓好坏,主要看如何使用。所以,ChatGPT不应是一些人眼中的“洪水猛兽”,应该倡导合法合理使用ChatGPT。针对目前学术界、期刊界的痛点议题,笔者认为不当使用ChatGPT包括且不限于剽窃、欺骗、篡改等,尤其是不能助长学术不端致使学术失范事件的发生。

另外,对ChatGPT不当使用可能会使人类产生技术依赖,进而损害自身的独立自主性和学术品质。学术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研究主题、搜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实施调查研究、分析资料、总结撰写论文等。论文是最后成果的呈现,如果我们借助ChatGPT越过这些过程直接得到“成果”,那么可能会导致学术失范,出现“机器越来越‘聪明’,人类越来越懒、越来越笨”的局面,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将会被消解。

制定并完善相关规范标准

如前所言,一旦ChatGPT开放国内注册或类似工具涌现,将引发人机协同和复杂多元的写作伦理、科研伦理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课题,这不是学者个人和期刊界可以应对的。当务之急,是要对ChatGPT类工具进行广泛深入持续的研讨,对其可能产生的法律、伦理、学术规范等问题进行研判,进而有效应对。

就技术本身看,ChatGPT类工具仍在不断迭代进化,一旦非常完善,将会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的部分工作。既然如此,怎么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使用了怎么标注,等等,这些特定的问题都需要有特定的规范标准。如果各个期刊各自为政,标准不一,极有可能会引发学术生态紊乱。正如部分学者所言,即便有期刊明确表示禁止使用ChatGPT类工具,但作者一旦使用,期刊和编辑如何鉴别,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面对这一问题,与其一味地封堵,不如积极疏解、引导作者合法合理使用此类工具,并予以标注,逐步达到学术规范要求。

制定相关规范标准,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导向。首先,制定规范标准应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工具的发明,理应为学人、学界造福,而不是相反。ChatGPT类工具应为学术繁荣发展、期刊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其次,制定规范标准应有利于增强学者的科研能力。合理运用这类工具,可以深度推进人机协同,解放科研工作者,从而产出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最后,制定规范标准应有利于构建积极、健康、活跃的学术生态。如果工具使用不当,引发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等问题,必将危及学术生态。所以,应着眼于为学人提高福祉水平,防范技术工具的无序扩张。比如,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分级开放权限,对于研究生群体,可以限制或禁止使用;涉及敏感主题,予以限制性回答或警示;涉及学术研究前沿领域的回答,予以保留记录,以备未来查询;等等。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防止非法不当使用工具。

目前,国内学界、期刊界还没有受到ChatGPT的明显冲击,但仍须未雨绸缪。我们不必“妖魔化”或过高估计ChatGPT,但应积极思考和应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