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史拴拴: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的三重向度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3-12 22:58  点击:657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寄予厚望,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明确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术期刊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传播载体都发生显著变化,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日益紧迫。笔者认为,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应该注意把握三重向度。

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尤其在传播领域,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速度和量级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能够引起行业质变的新技术,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秩序和传播生态。就学术传播而言,随着电子阅读成为主流阅读方式以及学术数据库的发展壮大,学术研究领域的广大作者和读者越来越习惯于阅读学术数据库。这样,一方面使纸质版学术期刊传播主体性大大降低。作为独立个体的学术期刊,其风格特色、编辑思想、栏目设置在以单篇论文为传播单元的数据库海洋中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学术数据库的风行大大挤压了学术期刊的生存空间,纸质期刊的发行量受到冲击。不同的办刊理念造就不同的刊物风格。学术期刊要想谋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数字化。“一流学术期刊”和“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不单指内容层面,还有其传播意涵。不能只看到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也要认识到新技术同样为学术期刊内容获取、编辑出版和发行传播等方面的革新创造了条件。学术期刊要树立数字化的发展理念,从过去“内容至上”向如今“内容为基,服务为王”转变,建立全媒体、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

明晰数字化发展路径

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瓶颈在哪里,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路径?弄清楚这些问题,是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前提。一是整体化布局。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要求我们推动工作要考虑相关事项。学术期刊数字化并不是独立、单一的工程,其与诸多工作息息相关。要在系统化思维下,将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与包括全民阅读、科研诚信、科学普及、智库建设等在内的重要事项全面统筹考虑,做到整体化布局。二是渐进式推进。诚然,学术期刊数字化并不单单是某一环节的数字化,而应该是学术期刊内容获取、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传播展示、反馈互动等全流程的数字化。但我国学术期刊差异性大等因素决定了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不能“一蹴而就”和整齐划一,要根据学术期刊的类别、规模、人员、经费和目标群体等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从部分到整体渐进推进。可以鼓励基础条件好的期刊部门先行先试,以成功经验引领示范。三是协作共赢。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呈现出聚合和个性化发展的特征,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必须是某一个或多个期刊集群的共同转型。也就是说,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不能单打独斗,要注重与各相关主体进行协作,相关主体应该包括各学术期刊和技术提供者。只有在通力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学术资源的有效整合,各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实现共赢。

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

数字化实现稳步发展,基础很关键。一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数字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数字版权保护、数字技术标准等。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要在政策扶持、人员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构建以法律为保障的制度保障体系。二是优化学术期刊内容。不能只重视技术的提档升级而忽略内容的本体性意义,高质量内容是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那些经过对比选择、导向把关、编辑校对的学术内容才能获得读者认可并实现有效传播。学术期刊要通过专题化聚合、专业化重组、品牌化打造等途径优化内容,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内容保障。三是加强编辑人员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要求编辑人员除了掌握“会策划、善编辑”等本领外,还需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即信息挖掘能力、内容整合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融媒体传播能力,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复合型人才。四是加强传播能力建设。要加强在线办公系统、期刊网站和平台建设。要建设集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为一体的在线办公系统;要建设专门的学术期刊网站,全面展示期刊的编辑思想、栏目特色、编排风格等,加强论文的开放获取、主动推送、优先出版,同时及时发布学术动态,增加网站信息量,促进网刊互动;要重视微传播,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三微一端”的新兴学术传播媒介平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