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马一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3-12 22:56  点击:544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我们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面临更多新任务、新挑战。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将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和阐释概念、探索和形成理论的知识创新过程统一起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把握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的过程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知识储备和学理支撑。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一个崭新课题,对概念范畴、价值符号、逻辑方法的反思、辨析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增强“主体性”“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哲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知识体系。但是,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知识和学术供给不足等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缺乏主体性,某些学科用翻译过来的西方概念作为“国际标准”来评判中国实践,由此形成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无法全面科学地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价值;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原创性,一些领域仍有奉他者话语为圭臬的风气,导致部分学科在原创性上存在明显的短板。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增强主体意识,紧紧扭住原创性这个关键,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铲除盲目“接轨”、食洋不化的学术土壤,努力提炼出更多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增强“先进性”“时代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争锋博弈日益加剧,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新征程上,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站稳人民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判历史大势、国际形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站稳人民立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善于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做学问,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另一方面,应充分运用“两个结合”的历史经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隽永智慧,融通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和学术资源,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要求,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新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集中力量攻克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增强“系统性”“专业性”。新时代是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随着社会实践的飞速发展,一些结构性、系统性问题日益显现,各类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及时解答这些“系统性”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理论范式、路径选择、指标体系、国际比较等多层次、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同时,在新征程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开展专业研究。通过紧密跟踪理论和实践前沿,借助各学科的专业视角和专业知识深入分析,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和水平,用高水准科研成果增强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前瞻性。主动设置学术议题,利用国际学术交流和传播平台,不断推出彰显中国智慧的新命题、新理念、新范式,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