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高亚林:挖掘新乡贤影视文化价值意蕴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07-14 13:09  点击:1454

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中国社会基层建设的精神面貌,引领乡村精神文明的整体风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乡贤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决战脱贫攻坚、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所在。当下,影视创作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乡村现实,通过建构和推广新乡贤形象,展现新的历史条件下乡贤文化形貌,强化了影视艺术的时代感与现实感,具有厚重的价值意蕴。

塑造新乡贤形象 传递道德力量

作为引领乡村文明建设的一种文化形态,乡贤文化是一种榜样文化。新乡贤是乡村基层建设中了解乡里、德行高尚,具有文化素养和威望名声的典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新乡贤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形象特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教化乡民、重塑乡风的重要作用,是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引导乡民向上向善的引路人。

新乡贤影视作品常常以小人物笔触突出道德建设主体,如基层干部、扶贫商人、支教老师等人物,感染乡邻,深刻影响着村民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譬如,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以多个单元故事集锦的方式,立足乡土情怀,将个体的乡恋、乡愁、乡情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使观众感怀于生病仍不忘山区学生的教师老范、宁愿“欺骗”家人也要扶贫下乡的干部马亮、自掏腰包种植抗沙树木的经销商乔树林。这些新乡贤代表将汗水与泪水挥洒在家乡的广袤土地上,用智慧和德性让乡村旧貌换新颜。另外,在回应大学生反哺乡村的时代召唤时,当代影视作品着力于刻画跟随党和国家的号召、重建乡村风尚的青年干部,他们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秉持崇高信仰、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譬如,《红山雨》《秀美人生》《白云生处》皆表现新乡贤治理乡村时以德为先、不畏困阻的事迹。尤以《白云生处》为例,影片中三位人大代表面对“问题村民”覃老大,秉持扶贫先扶智的治理方针,教育他建立自强自立的生存信念,并引导其掌握驾驶技术、参与修路工程,最终覃老大迈入生活正途。毋庸置疑,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过程中,影视作品以社会榜样、乡贤典型为银幕形象,传递出他们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展现了他们扎根乡土、辛勤耕耘的奉献精神,彰显了朝气蓬勃、永不懈怠的奋斗信念,激励当代青年砥砺奋进,不负韶华。

描摹新农村风貌 礼赞发展成就

乡村风貌呈现村民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包罗乡村文化、教育、生态、经济等内容。新乡贤作为乡村文化的精英群体,是提升乡村风貌、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影视创作对准乡贤建设乡村、重塑乡村的具体举措,展现乡贤因地制宜、返乡创业、共同致富等善行义举,呈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守正创新的成功经验和伟大成就,讴歌了社会主义乡村奋楫笃行的进取意识和协作精神,以银幕活力凝聚起大众投身家乡事业的奋斗信心。

中国乡村有地大物博的天然优势,新农村建设在新乡贤的带领下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结合本土固有资源,因地制宜形成产业,这成为影视作品的表达内容。譬如,电视剧《山海情》中,科研专家凌教授带领闽宁镇村民种植双孢菇为脱贫作物,使用当地农作物秸秆为培育原料,利用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进行庭院盖棚种植。村民的群体劳动和不懈探索,加之杨县长、陈金山等扶贫干部的支持帮扶,最终形成了产业输出链条,将飞沙走石的荒漠村庄建设为青山绿水的“塞上江南”。值得关注的是,影视作品映照乡村现实,客观呈现新乡贤引领乡村从封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他们以新知识、新理念带领村民接受新鲜事物、跟上社会节奏。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新媒体宣传、电商销售、快递运输等科技资源已逐渐融入乡村建设中,乡村风貌的提振过程进一步确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越性。例如,电影《一点就到家》中三位创业青年李绍群、彭秀兵、魏晋北,结合各自生活经验在古寨黄路村开启电商之旅,他们种植咖啡扶贫、创建快递公司、采用线上销售等方式,成功将普洱咖啡推向各地市场,在实现自己创业理想的同时,更使乡村作物连接城市文化,激励村民返乡建设美好家园。

展现优秀传统文化 厚植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养,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传统乡风文明和乡土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文化脉络关系,亦是新乡贤影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譬如,纪录片《石榴花开》聚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历程,展现乡贤典型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作用。侄女桑菊作为满族刺绣的非遗传承人,以文化脱贫思路,借助政府扶贫资金,召回在外务工的绣娘们返乡制作古风特色衣服,成功为家乡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机活力。另外,桑菊同样注重传统手艺的现代化发展,在姑姑桑静波的启发下解决绣花难题,将满绣技艺融入“娃圈”潮玩,在突破原有圈层的基础上融合多元文化、拓展满绣销路、改变乡民生活。可见,新乡贤在坚守和发扬民族文化过程中汲取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乡民的“四个自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