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蒋志如 :《中国刑事合议庭研究》后记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7-10 09:43  点击:2012

    这是笔者的第三本专著。依照既有的写作计划,这一本应当是《刑事救济程序研究》。2015年申请的国家社科项目《法治视野下的刑事合议庭研究》获得立项,改变了我研究的方向。经过一年有余的资料准备、实务部门调研,到2016年9月到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终于有时间投入到这部著作的写作,到2018年6月初稿完成,凡计50余万字。由于第一章即有近20万字,通过考量将这一稿子以两本著作的方式出版,这里出版的是其中30余万字的《中国刑事合议庭研究》。原来的第一章将作再修改、重新撰写,将以《历史与法律文本视野下的中国法院研究——一个导论》一书出版。这两本著作将与笔者即将展开的《中国基层法院研究——以M市两级法院为范围的考察》等一起形成系列的笔者关于中国刑事审判组织研究的系统性研究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以法院审判组织为主题进行系列研究,是源于在法院一年挂职的经历。在法院担任副庭长的一年里,其实是一个“闲人”(学院没有任何课,法院也不安排任何负责的事项),但又需要天天到法院打卡上班,其他事情也没法开展,只好跟着该庭两个合议庭跑案子:到看守所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上诉人,参加庭审,参加合议庭合议,参加审判委员会讨论,阅读卷宗,从一个法院到另一个法院,一年里共经历100余件,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司法经验,改变了自己对法官、刑事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诸多偏见。2014年年终之时,将经历的案件、笔记作了一个整理,并以此申请国家社科;当课题获批之后,于2015年9月即组成课题组到法院调研,通过系统收集资料、访谈法官,最终确定了该课题的写作大纲,进而深化了对中国法院刑事审判组织的认识,当然与当初申请课题时的思考已有相当的不同:

    其一,三种审判组织的相互关系:当法院挂职时,天天是与案子、法官打成一片,眼里也只有刑事合议庭、很少审视其与独任庭、审判委员会之间的内在关系,因为在中院基本上没有独任庭案件、审判委员会的刑事案件也不多,而且即使参加审判委员会,由于身处其中,并没有审视其与合议庭的关系。当离开法院一年后,再到法院调研,与法院的刑事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基层法院的独任制审判有了一个空间、时间距离感后,在详细的访谈中,在阅读卷宗中,在《法院志》中感受到了三种审判组织间的深层复杂关系。

    其二,法官与领导的关系:在法院挂职时,对法官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他们在日常工作期间、在一起的休闲娱乐时刻都能感受到法官对领导的服从或间接服从关系,也可以感受到关键时刻领导对法官工资、职务晋升情况的重要影响,记得有一个领导曾经的一句话,即“我肯定不可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亦不可能,但我肯定能让你做不成事[1]”在当时给我和其他法官带来的震撼与深深恐惧。当到法院调研时,访谈具体刑庭法官、刑庭庭长、刑庭主管副院长、院长时,法官与领导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景象,这改变了我对刑事合议庭法官之间关系的观察和思考,促使我将其放置到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中国刑事合议庭的法官问题。

    其三,对贪污渎职案件的认识:在挂职的一年里,对贪污渎职的案件一无所知,当时也主要想对交通肇事案件作专题讨论以审视中国刑事合议庭法官的司法过程。当调研、特别是第二次调研展开时,接触到基层法院、中级法院的贪污渎职案件时,立即认识到该类案件对思考和审视刑事合议庭的司法过程的重要意义,进而调整调研中对具体案件的收集方向,集中于两类案件,交通肇事案件和职务犯罪案件,职务犯罪案件收集10余件,涉及副科、科级干部的贪污犯罪案件,亦有副处级、正处级领导干部贪污贿赂罪案件,更是收集到了副厅级、正厅级领导干部犯罪案件,大大丰富了笔者对刑事合议庭运行情况的认识和思考(也促使我对其作一个专门的研究)[2]。

    一如既往,这本书不仅仅是笔者近四年来思考的产物,更是与诸多同事、师友交流、互动的产物,在此对帮助、关心、支持我的同事、好友、长辈们表示感谢:

    首先,是我的本科同学、挚友申伟博士。该书从课题申请到著作撰写,再到内容修改都有他的参与:自从本科以来,我们即为无所不谈的哥们兄弟,当我产生以合议庭为主题申报课题时,即与他交流。他对我的初步想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当课题申报书完成后,通过E-mail发给他,他对申报书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建议。在课题调研和课题撰写中,他也对其中部分章节的布局、细节提出了若干建议。在初稿完成后,特别是在2018年7月到兰州大学工作后,我们的交往比较频繁,我就本书的所有内容与其交流,因而本书的本一章内容,包括一些细节处理均有申伟博士的诸多努力和建议。

    除此之外,还有我的好友兼同事的张正印教授,在这几年中,我们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讨论学术、也谈天说地,一起成长,今年7月他离职到湖南湘南学院任职,我也离职到兰州大学任教,相隔千里,期待将来有更多见面和交流;而且,本书中的诸多问题、主题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让我受益良多。

    其次,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的刘永强副院长对该书主题的支持和建议。当初来到西南科技大学从事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的教学和科研,十分缺乏司法实务经验。他不仅仅对其从事检察官的经历中为我讲解其经历的司法经验、法院、检察院的基本情况,更是将我推向司法实务部门、法院,进而有机会在2014年到法院挂职一年。这一年让我积累了初步的司法经验,即使离开法院后,仍然继续保持了与法院刑事审判部门、研究室的交往,法院、法官关注的问题、司法经验得到继续积累,改变了我既有的研究方法、研究进路和思考路径。而且,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诸多问题(如检察官、法官的收入问题、职务晋升问题)也得益于他详细的讲解和指导。人生遇到他,是一种幸运。他是引导我进步的好大哥,扩展了我的学术视野。在此,再次感谢刘院长。

    还有,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闫晓秋、副庭长孟娟法官,平武法院院长申东法官、研究室主任唐红法官,安县法院副院长尹伟,三台法院院长吴颖法官、梓潼法院院长魏宗久法官,及其其他法院的主管刑庭的副院长、研究室主任。自从到西南科技大学以来即得到您们的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再次谢谢您们!

    再次,来自司法实务部门法官们的支持:自从2012年与法院合作课题以来,一直与法院法官有深入交流,不仅仅在工作上相互交流,更是日常生活中的好友。不管我遇到工作问题[3],抑或涉及到刑事诉讼程序、司法体制、法院内部管理问题的科研事项,当我向其请教时,他们不仅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是为了提供具体资料、素材;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之后,更是为了我的调研提供各种帮助,以使课题组能够顺利展开。特别是感谢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蒋玉龙、严明;感谢我的高中同学雷杰,他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即到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法院担任法官,他丰富的实务经验、人生经历,让我获益良多、为本书的相关内容提供诸多建议。

    又再次,得益于我的学生团队:我有两个学生组成的读书团队,在本科生团队,我们主要是读书、阅读法学经典,但不限于读书、有时还将我对于刑事合议庭的研究向他们讲解,讲解的过程一方面丰富他们的知识、见识,更是整理我思考轨迹的过程;在研究生团队,主要是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更常常带着他们参与课题组的调研,在此过程中,更是将我的想法、学术研究进展情况与他们一起分享,他们在提问、疑问中推进了我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在此感谢研究生马四方、徐倩、姜雅琪、乔旭斌、赵倩颖、李菲菲同学,没有你们作为我的科研助手,这本书很难完成。还有,2016级、2017级的硕士研究生,在给他们讲授《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专题》中,我对本书的部分章节以专题形式讲授过,这些讲授丰富了、发展了本书的相关内容。在此再次谢谢你们。

    岁月如梭,博士毕业已有八年,在这八年撰写了3部著作,在当下中国功利化的评价体制下仅有评职称之意义耳。

    对于我而言,其意义很不一样:首先,这八年、这三部著作代表着我从事学术研究的思考历程,更是让我这八年的教书生涯过得非常充实:生活之中除了家人之外,感受到、接触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与法官,一直在往还于学生与法官之间,在法官那里学习到的经验,我与学生一起分享,一起观察中国的法院、法官和司法改革;与学生的交往,丰富了对未来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观察。他们在我的学术研究中相互促进,进而形成了我学术研究的两大领域,法学教育与刑事诉讼法学(包括司法制度)。

    其次,最重要的,它也代表着我妻子为我的付出:我结婚比较早,本科毕业即结婚,在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时,对家的理解、对家庭责任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对家庭付出也非常少,对女儿的关注更少,主要是我的妻子、刘琼华女士为家庭付出。工作八年来,随着岁月的增添,家庭对于我来说感受得越来越真切,也越来越实在,然仍然以各种“借口”逃避,而刘琼华女士,她一如既往的包容着我的各种“借口”,仍然是她在这个家付出。

    在此,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刘琼华女士对我、对这个家庭的付出。

    2018年12月23日星期日于兰州大学齐云楼

    【作者简介】
    蒋志如:兰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1]这当然是极端言论,也极个别的领导的观点和立场,绝大多数领导仍然是主流,对其下属和蔼可亲,关怀备至。

    [2]如果将来有时间笔者将以专著对此展开系统研究,不过材料并不局限于司法实践中的贪污渎职案件,将考察上的范围扩展到古典文学和古代史学中的刑事案件。

    [3]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本科论文和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均要求案例论文。学生们苦于没有案例,或者苦于找不到好的案例,我只好求助法院法官,他们皆不厌其烦地一一满足我或者我学生的请求;而且这些案例也为我思考一些问题提供了诸多灵感。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