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郭雳:创新涉外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方式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1-01 14:58  点击:225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中强调必须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积极行动,明确“德法兼修”原则,将法治人才列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并会同其他部委研究部署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各高校也在加紧努力探索相关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服务国家战略,补齐课程短板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曾建议,提升“一带一路”语言服务能力,增加非英语语种法学教育。近日,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手以“外语法学双精通”为目标,试水本科和研究生跨校贯通培养模式。英美普通法在国际商事活动中应用广泛,但也是我国传统法学教育中的弱项。清华大学传承历史于此发力,积累了一定经验。北京大学则与香港大学深度合作,推出“法学双学士”等新型学位项目,造就融通两地法治的人才,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增强其与祖国内地的紧密联系。

汇聚高端师资,强化实务指导

除了校内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调整讲授内容,巧用“外脑外力”也是不错的办法。2018年,北大法学院启动“全球教席”计划,聘请来自牛津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校的20位权威教授,全方位助力学院“双一流建设”。这些域外名师的课程今年还从线下开到了线上,在更大范围惠及我国法科学子。同时,不少高校主动与国际组织、仲裁机构、知名律所、跨国公司等合作,延请具有涉外法律服务一线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学生,丰富培养内容。

立足青年培养,助力现实应对

教育面向未来,而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往往是更加深刻的教育。在回应涉外法律具体挑战的实践中,师生们可以一道获得成长。在我国政府带领人民英勇抗疫反受恶意指责、无理兴诉时,在华为、TikTok等企业遭遇境外“法律陷阱”时,在相关主体面临各类制裁或威胁时,总有法学院的师生运用所学投入抗争,提供了大量的决策依据和行动建议。某种意义上,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为今天的法学院构建起一套独特的“法律诊所”,因势而为将缔造难得的专业和精神锤炼。

百年未遇的世界大变局和新的发展格局,要求中国的法学教育者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通晓并能塑造国际规则、从容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自如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卓越法律人才。


来源: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116536&listType=2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