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界信息 > 阅读正文
学界信息|INFORMATION
张文显教授评议《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5-04 10:18  点击:2697

编者按:2018年4月14日,《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发布会暨“新时代中国法治实施新任务新特点新趋势”专题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地方各级法律实施机关以及学界专家代表近百人出席了会议。会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教授发表评议讲话。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发布会上的讲话

blob.png

张文显

尊敬的江必新院长、赵大程部长、胡云腾专委,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发布会。这是我第五次参加《中国法治实施报告》发布会。每一次参会,主办方都给我指定一个任务:对实施报告进行点评,实际上“逼”着我去学习、研究这个实施报告,所以非常感谢给我这样一个点评加学习的机会。

我深感今年的点评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我昨天刚刚看到《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的电子版,来不及仔细研读,点评起来必然缺乏深度和针对性。不过,刚才必新院长的讲话、建湘书记和云良院长的介绍弥补了我没有精读的缺陷,所以我就可以讲几点我的点评意见。

就《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来讲,我认为有这么四个显著的特征。

blob.png

第一,卷首语高屋建瓴、生动感人。每年的《中国法治实施报告》都有一个卷首语,算是总论。今年,主编江必新同志以“提升法治生命质感,释放法治建设红利”为题,从十个方面解释了中国法治实施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一致性,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实施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回顾了《中国法治实施报告》项目问世五年来不断深化、不断拓展、不断进步的经历和经验,读后很受启发。

第二,法治实施分析呈现新模式。《中国法治实施报告》由七大部门法实施报告+专题报告构成,实施报告团队将这种模式称为“分析单元双轨并进”。的确,当初专题报告的设计仅仅是为了在部门法实施报告之外,开辟小窗口,反映一年中的焦点问题,以克服部门法观察可能的局限或遗漏。我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法治实施报告》专题报告的分量在不断加大。特别是2017年的实施报告,将专题报告拓展到六部,不仅继续讨论党规党法、关注腐败治理、司法改革、网络法治等领域,更将涉诉信访、社会治理法治化等复杂、重大问题纳入观察视域。年度专题内容的稳定化和不断扩大,意味着法律实施的分析单元的拓展,即从以往的以部门法为圆心,增拓到部门法圆心和问题导向的法律治理圆心并行的双轨观测阶段。而后一分析单元和分析视角有利于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法治实施的认知。

第三,法治实施报告创作团队更加开放、更加专业。《中国法治实施报告》不同于其他类似报告的一个鲜明特征在于其创作团队的开放性。《中国法治实施报告》从第二年起,每年都有20多家单位、50位左右理论与实务专家共同参与实质创作。从历时性上看,参与创作的主办单位外部的专家越来越多,名家越来越多,实务和理论双料专家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今年,创作团队特邀理论造诣精深、实践经验丰富、学术境界极高的胡云腾首席专家亲自担纲涉诉信访报告主笔,特邀胡建淼、顾功耘等实力大咖亲自撰写部门法报告,这就大大提升了报告的品质,并将提升报告的品牌效应。可以说,《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既是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的标志性成果,更是全国法学界共创共建共享的研究成果。这一由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牵头、法学界知名人士协同创作的新模式将为《中国法治实施报告》提供强有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和学术保障。

第四,法治实施研究成果有效提炼出若干真问题、新问题。从内容上看,《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提炼出中国法治运行新常态:在宏观层面,法治与改革同步推进、相辅相成成为新常态;中观层面,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律实施成为新常态;在文化层面,法律观念和法治信仰强化法治实施成为新常态。《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还对法治实施的机制完善、科技应用,公众认知和社会参与等特点做出新的提炼,展示出中国法治实施进入高级阶段的新特点。报告所揭示出来的法治实施不均衡、不充分、不务实等问题正是推进法治精准实施应当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报告还提出了法治实施政策再分配效应要融合理论创新与实践观察等建议。

总之,以上述四个特点做标准,可以断言,在一系列中国法治研究报告、评估报告、观察报告中,《中国法治实施报告》堪称上乘之作。为此,我提议大家以热烈掌声为报告创作团队喝彩。

blob.png

各位专家,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宣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描绘了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宪法修正案确认了十九大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战略布局。在此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开启了新征程,法治建设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发生重大变化,包括法律实施和法治实施在内的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历史方位、目标方向、主题主线、重大任务,都将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今后,只有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征,全面把握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权、安全、发展、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法治需要,才能做出问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深刻、文风更加清新的法治实施报告。期待着《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8)》把我们带进新观察、新境界。这也是我的一点建议。谢谢!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来源:中国法学创新网   日期:2018年5月4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