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界信息 > 阅读正文
学界信息|INFORMATION
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1-11 09:26  点击:3285

12月29日,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第一届北京大学法律与人工智能论坛在北京大学凯原楼报告厅成功召开。来自校内外各界专家、学者齐聚北大法学院,畅谈法律人工智能发展,就相关领域法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责任与服务等方面展开积极交流与讨论。本届论坛共分为四个单元,主题分别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前沿问题”、“法律人工智能的当下与未来”、“法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法律与政策”。

开幕式与揭牌仪式由北大法学院副院长郭雳主持。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网络强国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产业界和学界各方面的同事、同仁,从法学教学研究与实物界加强交流,协同创新、共商未来,意义重大。她强调,北京大学将继续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以建设人工智能强国的国家战略,同时,法学学科需要抓住人工智能的浪潮,投身跨学科研究,实现自身的转型突破。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所衍生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亟待法律人去思考和改变。

 

 

北大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张守文致开幕词。他表示,国家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信息化无疑非常重要,人工智能在这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人工智能如何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各个环节加以应用,值得重点关注。他强调,北大法学院长期以来一直注重法律与技术的紧密关联,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雄厚的历史积淀。本次成立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从研究中心角度加强理论研究,从实验室角度侧重实践考量,二者共同推动法律与科技的结合与发展。

 

 

北大法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晓雷就实验室、研究中心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他指出,大数据和法律人工智能的到来已经并将继续改变着社会生活,对于法律人来说它正在深刻改变着法学的社会基础和法治条件,改变着法学研究的对象和法律运行技术。他期待通过这个平台,将政产学研各界齐聚在一起,共同探索未来的目标,共同寻求法律发展的道路,共筑法治中国梦。

 

 

国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国晟,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晓海依次致辞,均对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期待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能够为法律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贡献理论动力和实践动力。

 

 

 

最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赵志刚、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孙福辉、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高绍林、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科学技术系主任黄铁军、北大法学院院长张守文共同为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揭牌并合影留念。

 

 

揭牌仪式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科学技术系主任黄铁军发表了主题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前沿问题”的主题演讲。华宇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学主持本次主题演讲,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厚峰作为与谈人分享了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心得。

 

 

 

 

随后,第一届北京大学法律与人工智能论坛同期召开,北大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杨明,北大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溯,北大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车浩先后主持论坛的三个单元。多位学术界、企业界、法律实务界嘉宾发表主题演讲,与在座听众共同探讨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技术应用的前景以及相关领域的法律与政策规制等。

在论坛交流中,北大法学院白建军教授发表题为“大数据与法学研究新视野”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法律的教学、科研需要法律大数据,而法律大数据研究则是法学、统计学和计算科学的融合,规范的实证数据有助于形成严谨的分析结果。北大法学院王成教授发表题为“人工智能技术法律规制的正当性、进路与原则”的主题演讲,他从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出发,说明人类必须要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规制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技术手段从人工智能角度约束人工智能,另一种是通过制定使用规则从人类角度约束人工智能,后者正是法律一直以来的做法。北大法学院易继明教授则重点关注到人工智能产生的成果,并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创作是作品吗”的主题演讲,他从知识产权的客观标准出发,对人工智能创造的作品是否应当拥有版权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并说明了邻接权的理论能够有效的解释人工智能作品的物权归属问题。

 

 

最后,杨晓雷副院长以“法律因人工智能而进步,人工智能因法律而安全”为题作总结发言。他对所有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建立,是创新法律知识生产和引领未来的需要。知识的生产运行模式决定知识构建和实现价值的正当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当下是研究问题、孵化人才以及服务社会的综合体,是最有效的政产学研链接方式,随着人工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未来,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将会是未来社会最基本的法律知识生产和规则运行的平台和单元。他强调,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将积极承担学术研究、人才孵化以及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北大法学院始终坚持致力于法律的数据化研究,拥有雄厚的历史积淀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早在1983年,刚从北大法律系毕业的李克强同志就发表过题为《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的文章;1990年时任北大法律系主任的赵震江教授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批科技法研究中心;1995年张守文教授的著作《信息法学》出版问世。同时,北大法学院不仅注重该领域的法学研究,亦注重法学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1985年北大法律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法律数据方面的研究,并成功建立成为“北大法宝”前身的法律数据库;1993年北京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学院,为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学研究、法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障。随后,北大法学院相继成立互联网法律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电子商务法律与发展研究基地等法律与科技相结合的科研机构,进一步将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推动法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其在现实中的有效应用。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并专门针对司法领域提出“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的战略目标。北大法学院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潮流,建立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科技与法律交叉学术平台,推动人工智能领域规制研究,完善大数据时代立法,在法律规则层面解决人工智能化带来的新问题,促进人工智能带来的新行为、新现象的合法化,在此基础上建立新规则、新制度。并以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平台,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对法治人才的新期待、新需求。同时,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将致力于为法律与人工智能领域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社会,积极助力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良性结合与长足发展,为国家法治发展进步不断贡献力量。

 

文/傅程榆  张东晓

 

            来源:中国法学创新网   日期:2018年1月11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