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阅读正文
更多链接|INFORMATION
关于《空间的生产》和空间认识范式转换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3-11-24 21:31  点击:3156

作者:汪 原  
  
摘 要


  《空间的生产》一书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亨利·勒菲弗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书中亨利·勒菲弗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空间概念进行全新的阐释。通过主观性的引入,亨利·勒菲弗将精神空间与社会和物质的关联域进行了整合,从而实现了符号学的“文脉化”。为了弥补传统二元论之间的分歧,亨利·勒菲弗还引入了社会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社会实践、空间实践的概念,并利用黑格尔关于“生产”的概念,形成了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形式抽象以及人对社会空间的感知为一体的一元化的空间理论。 他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每一个社会和每一种生产模式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空间。人们应该关注的是空间的生产过程,而不是空间自身或空间内部的事物。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空间实践 空间表征 表征空间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of Henri Lefebvre who was French philosopher and sociologist. In this book, Lefebvre made new explanation to concept of space according to Marxism. Lefebvre''s aim was to confront the shortcoming by contextualizing semiology.To bridge the traditional duality between real and mental space, Lefebvre also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ocial space, the space of social life, of social and spatial practice. He then uses the Hegelian notion of production to arrive at a unitary theory of space. Social space, he argues, is a social product. Every society, and mode of production, produces its own space.It is this production process that should be object of interest, rather than things in space.


  KEY WORDS production of space, spatial practice,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000-3959(2002)02-0059-03


  亨利·勒菲弗(Henri Lefebvre 1901~1991)是法国最多产、并有着传奇色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在横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其理论思想曾多次被法国思想界推上高峰,成为学人趋之若鹜的显学,也曾多次淡出中心,备受学术界的讦难和冷落。尽管如此,亨利?勒菲弗早年对马克思著作的译介和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由于政治原因,他在70年代转向了社会学研究,并在1974年出版了集其哲学和社会学思想于一体的《空间的生产》一书。在书中,他对空间以及空间历史的系统研究和重新诠释至今对法国的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文学批评以及建筑学和城市科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亨利·勒菲弗的空间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被纳入建筑理论视野的,已无从查考。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建筑学家、哈佛大学建筑理论教授麦克尔·海斯(K·Michael·Hays)将亨利?勒菲弗的文本(严格地说是一种社会哲学理论)堂而皇之地收入其编著的Architecture Theory since 1968 一书[1]。虽然书中同时还收入有福柯、德里达、哈贝马斯的言论,但与他们不同的是,从《空间的生产》中所摘取的篇章几乎都是关于建筑和空间历史的讨论。而且从专业角度来看,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足以与塔夫里、罗西和柯尔柯亨等建筑理论大匠相媲美。


  亨利?勒菲弗关于空间理论的建构源于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分歧。他以现代认识论的思维对那些将空间视作“精神事物和场所”的哲学思想以及相关的建筑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将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了符号学。他认为“当人们将由文本组成的符号应用于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时,便不得不停留在纯粹的描述层次。任何试图应用符号学的理论去阐释社会空间的企图,都必然将空间自身降至一种信息或文本,并呈现为一种阅读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历史和现实的方法”[2]。


  针对符号学的这种缺陷,亨利?勒菲弗一方面将主观性引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空间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精神空间与社会和物质的关联域进行整合,实现了符号学的“文脉化”。他认为,空间的精神、物质和社会尺度不应相互分离,应该建立一种一元化的思想对空间进行阐述。为了进一步弥补传统的二元论即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的分歧,亨利?勒菲弗还引入了社会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社会实践、空间实践的概念,并利用黑格尔关于“生产”的思想,形成了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形式抽象以及社会空间的实际感知集为一体的一元化的空间理论①。这种一元化思想的灵感部分来源于物理学中空间、时间和能量相互关联的理论,同时还受到超现实主义者寻找人类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结合点的启发。他进一步指出,(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的产品,每一个社会和每一种生产模式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空间。只有通过这样的理解,才能将空间二元论的问题凸现出来。人们应该关注的是空间的这种生产过程,而不是空间自身或空间内部的事物。


  在亨利?勒菲弗的思想中,空间的生产是一个核心概念。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规律分析的基础上,亨利?勒菲弗指出:资本的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为了解决过度生产和积累所带来的矛盾,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过剩的资本就需要转化为另一种流通方式,即资本转向了对建成环境的投资,从而为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创造出一个更为整体的物质环境。由于过度积累和资本转化的循环性和暂时性以及在建成环境中过度投资而引发的新的危机,使得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空间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些矛盾的含义进一步体现为对现存环境的破坏,从而为进一步的资本循环和积累创造出新的空间。因此空间的生产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维持自身的一种方式,它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创造出了更多的空间。城市化即是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之一。资本主义依靠全球化的银行和商业网络,依靠高速公路和机场,依靠能源、原材料和信息流动,对所有的空间进行抽象,并将自然空间和其特性如气候、地形都降至为社会生产力运行的一些材料。地表、地下、空气,甚至是阳光都变成可用来交换、消费和控制的产品;空间则被利用来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空间在旅游和休闲中被消费;环境和生活的组成、城镇和区域的分布,都是依赖空间的生产和空间在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再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城市、区域、国家、大地的空间分布就像工厂里的机器设备一样是用来增加生产的,是用来使生产关系得以再生产。


  在这种状况下,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距离已崩溃,人们在历史过程中对自身所处的场所的感知也被扭曲。而且由于生产的不断重复和循环,甚至时间也被打上了商品的和空间的烙印。


  在对社会空间的引入中,亨利·勒菲弗认为必须考察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空间实践涉及空间组织和使用的方式。在新的资本主义环境中,空间实践使日常生活和城市现实之间体现了一种紧密的联系。空间表征涉及概念化的空间,是一种科学家、规划师和专家治国论者所从事的空间。这种空间在任何社会中都占有统治地位,它趋向一种文字的和符号的系统。表征空间是通过相关的意向和符号而被直接使用的空间,是一种被占领和体验的空间,是居住者和使用者的空间。它与物质空间重叠并且对物质空间中的物体作象征(符号)式的使用。


  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城市大都经历了这三个环节。但19世纪之后,尤其是现代主义盛行之后,城市空间的历史性被抽象性所打断和代替;城市空间与自然、历史、宗教、政治等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因此被忽略了。以资本主义为背景的现代性将人的所有行为和活动都进行了分类和惯例化,并通过钟表计时将时间与地点或空间相分离,致使人的活动变成了由钟表时间控制的机器性的活动。抽象空间占统治地位即意味着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空间及其各个场所都被抽象空间所侵占,它席卷和吞噬了所有未被商品化的剩余的城市空间。生产力的全球化趋势使抽象空间本身所具有的断裂性和匀质性得以加强,并试图采用抽象空间去解决所有的空间矛盾。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私有性质从本质上导致了一种潜在力量去抵抗这种全球化所可能形成的同一性,并使异质性空间的出现成为可能。


  因此亨利?勒菲弗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将空间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思考引入空间的生产过程中,从而将空间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融为一体。由于以往对空间的认识没有根植于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的基础上,因此他对以往空间认识的确实性提出质疑。同时,为了与空间产品的政治经济组织取得平衡,他还导入了日常生活的概念以试图说明社会生活的主观因素(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学侧重对日常生活的客观性理解),并且在社会调查中将对异质性关注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这种将日常生活结合进社会过程的观点并非亨利·勒菲弗的所独创。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②在其身后出版的《生活世界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the Life-world)一书不仅体现出舒茨对胡塞尔的现象学、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以及米德对身体行为分析的结合和借用,同时也涵盖了舒茨对生活世界的社会分析。哈贝马斯也曾对系统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作过总体式的描述。例如他将日常生活从金钱和权利系统中分离出来,强调这些系统是试图通过现代化和官僚化而渗透和殖民日常生活的。


  亨利·勒菲弗的第二个任务(与第一个任务紧密相连)即是对异质空间的提倡。抽象空间几乎就是现代主义的代名词,而当代的社会理论则更注重对异质性的分析。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关于抽象空间和异质空间的论争中,亨利·勒菲弗显然更倾向于后者。


  城市中的异质现象就像城市自身一样古老。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就有“城市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相似的人组成的城市不可能存在”的论述。特别是19世纪以后,城市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城市异质现象和多样性问题已变成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特质。例如在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③的城市主义理论中即将异质现象与人口数量和密度作为城市的一个决定因素。路易斯?沃斯在关于城市里的陌生人的讨论中对城市生活异质性的强调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对异质性的强调在社会学的实地调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J·雅各布在其《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也提出要用陌生人聚集的观念来重新认识城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由陌生人的世界所组成的。


  亨利·勒菲弗还进一步指出:空间的社会、心理和物质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关系。“形式随从功能”这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基本信条最终所体现的空间的社会尺度和功能尺度都应该由其物质的因素来决定。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机械决定论。将空间的物质尺度和社会尺度整合的企图,或换句话说将人类实践作为物质空间的关联域,对于人们对空间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人们不能将自身所处的环境看做工是一种物质材料之间毫无关系的堆砌,或将城市仅仅等同于所有建筑的集合。另一方面,如果将空间仅仅看做是承载社会关系的一种容器而在分析中缺乏一种物质尺度,那人们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空间。因此,各门学科尽管都有自己研究的侧重点甚至是偏差,但人们对于物质空间的感知、创造和使用都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实践,必须结合物质尺度和社会尺度,才能真正理解空间,理解人们自身所处的环境。


  亨利·勒菲弗的思想对建筑学和城市学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屈米就具有与亨利·勒菲弗类似的思想。他认为:我们不能体验和思考我们所体验的。空间的概念并不存在于空间的自身中。因此,解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的唯一方法就要从对客观对象自身的研究转向对发展过程的关注,将对空间本身的思考转向对空间的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关注,将对建筑(建筑学)的思考转向对建筑(建筑学)发展过程的关注。只有通过对空间形成过程的分析,才能将空间的物质尺度和社会尺度相结合;只有通过这种认识的转换,人们才能弥补通过心理过程而形成的精神空间和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真实空间的分歧,才能摆脱因精神空间和真实空间之间的分歧所带来的关于空间认识的障碍。但实际上,屈米本人并没有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并用其实践来真正弥补精神空间和真实空间的分歧,而是转向了对真实空间、事件和功能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3]。


  城市社会学家马克·戈特德伊纳(Mark Gottdiener)④根据亨利·勒菲弗的思想指出:将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相调和,弥补了人文生态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两种主要的城市分析方法的缺陷。根据芝加哥学派的定义,人文生态学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机构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形成过程,以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和规律,是人群的空间地理分布的各种社会原因和非社会原因。而马克?戈特德伊纳则认为人文生态学偏重的是人与社会互动的空间位置关系,但在理论上对这种空间位置关系的积极发展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思想。而且人文生态学对社会过程的解释往往采取一维的和技术决定论的方式。政治经济学在另一角度对社会过程做出较深入的理解(这种社会过程产生了城市空间)。但政治经济学仅仅将空间看做是人的经济活动的容器,忽略了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弥补城市分析方法的缺陷,就必须实现空间认识范式的转换,将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转向对城市空间形成过程的研究。


  阅读亨利·勒菲弗理论,特别是《空间的生产》这样一本纯粹的社会哲学著作,对于没有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读者来说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但庆幸的是书中有相当部分是直接对建筑理论和建筑历史展开讨论。例如勒菲弗认为,吉迪翁在《空间,时间和建筑》一书中对空间历史的三个阶段划分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社会空间真实性所进行的转化。而吉迪翁的空间哲学所存在的致命弱点是对欧几里德几何空间的预设,即将欧几里德空间视为一种具有先在性的空间。这种潜在于吉迪翁空间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在其后面的著作《外在的表现》(The External Present)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也正是由于这些精彩评论的引领,才使得笔者能通读全书而不至于半途而废。但由于亨利·勒菲弗4思想的深刻性和多学科性以及笔者自身知识上的缺陷,很难说对其思想已经有了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因此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简约的介绍而引发对《空间的生产》的深入阅读和研究。□


注释


  ①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生产这一概念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作为纯存在或绝对原则的意识生产出了世界,其次自然又生产出人类,而人类则通过劳动和斗争生产出历史知识和自我意识。


  ②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美国现象学社会学家。著有《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生活世界的结构》等著作。


  ③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城市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成员之一。


  ④马克·戈特德伊纳(Mark Gottdiener),美国城市社会学家。著有《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城市与符号:城市符号学概述》等著作。


  参考文献


  [1]K?Michael?Hays. Architecture Theory since 1968. Boston:The MIT Press,1998.


  [2]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English translation).


  [3]帕克 E. 城市社会学. 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原载《新建筑》 2002年第2期


  来源:ABBS建筑论坛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