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文章
林毅夫畅谈学问之道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2-11-29 14:12 点击:3563
“北大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开幕式结束之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作了题为“学问之道”的开场讲座。他思辨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征服了在场的同学们。文化和经济与时俱进
林毅夫教授出语惊人。他说,按照现在的发展状态,中国很有希望在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和经济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判断一种文化的强弱,取决于经济的强弱,而同时,文化的走势也会相应影响和限制经济的生长。因此,从我国来说,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已经趋于稳定,只要一直保持这样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状况,经济有可能继续高速发展,因而到本世纪三十年代肯定会成为世界经济大国。那时,中国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谈到学术理论,他说,学术理论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只能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并由此说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的逻辑体系,这一点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明显。因此,一种理论的重要性和评价程度,便取决于它所解释的现象的地位。而自然学科的生存发展却需要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经济的发展和强大的实力支持,是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创新和开拓的关键所在。
“学”与“思”的哲辨
学术之道从何而起,林教授坦陈这不是他擅长的专业知识内的东西,但他却巧妙地运用了《论语》中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来解释做学问的真谛。
他说,第一个“学”字,是指做学问应该学习现有的知识理论,明了各种理论形成的前提,这是学问的基本要求。但“学”不光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同时需要“思”的配合,从理论的抽象层面进行创新和发展,做到“博览”。
第二个“思”字暗示了做学问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我们不应该被现有的理论桎梏头脑,而应从现有理论出发,直接观察现象,达到对当前问题的全新认识,不受任何理论和学说左右的全新认识。他说,只有卸去束缚,才能称之为“创新”!
但是“思”,不等于无限联想,又必须辅以第二个“学”字。他认为,这里的“学”指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有自己的限制条件。因此,我们的思考必须立足于掌握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原则方法,也必须了解自己对问题的解释相关所有解释中的地位,是他人的延续,还是自我的突破。只有将“思”和“学”相结合,才能真正步入学术的殿堂。
“大师”:博学通才 匡时济世
林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北大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相当数量的“大师”级人物。怎样才能成为北大的“大师”呢?他又引出了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的“通儒”和“俗儒”的概念。“通儒”指博学而通才之人,其理论成果具有匡时济世的力量。而“俗儒”指做学之人只重学习的技巧和细节,没有广博的知识构架,其学说无益于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要成为大师,必须要成为“通儒”,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把“知”当作必要的贯穿各种现象的认识的话,那“大师”就应该突破自我观察和时代的局限性而拥有“大如天”的博学气概。总之,学者做学问的出发点应该是了解一种理论学说背后的原始本体,并且有效探讨一种理论应于何时何地如何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做到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最后,他自豪地说,北大人一向以天下为己任,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是北大人独有的文化性格。因此,北大人更需要为时代的使命而钻研学术,只有对社会进步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一个人才能成为横贯中西古今的大学者。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