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这些重要论述,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生活幸福,事关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部署,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其核心要义在于,必须构建一个从原始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到价值实现的全链条知识产权运用体系,使之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支撑。
浙江作为“重要窗口”,正奋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知识产权强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将我省在专利导航基地、产业专利池、数据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先行优势,转化为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强大动能,是“十五五”期间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对此,应聚焦知识产权的全生命周期,系统性重塑其在创新生态中的角色与功能。
强化源头布局,构建“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标准引领”的策源体系
科技创新若脱离产业需求,便成无源之水。知识产权运用必须从研发的“最先一公里”深度布局,实现从“跟跑申请”到“领跑创造”的战略转变。一要用好“专利导航”的望远镜。依托我省已布局的多个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常态化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分析,精准预判技术“无人区”和“必争地”,引导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聚。二要建强“高价值专利”的蓄水池。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并围绕产业链安全,积极探索构建面向重点产业的开放共享型专利池,通过交叉许可、联合维权等方式,形成技术合力与市场壁垒。三要抢占“专利标准化”的制高点。鼓励和支持我省创新主体将自主核心专利技术融入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之中,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产业化,从而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
疏通转化堵点,构建“平台赋能+模式创新+服务支撑”的运营体系
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所在。知识产权是跨越这道“死亡之谷”最可靠的“安全绳”。一要推动转化平台IP化运营。支持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嵌入知识产权评估、托管、交易等专业服务模块,将模糊的技术潜力转化为权属清晰、价值明确的可交易资产,为产业资本的早期介入扫清障碍。二要创新多元化许可转化模式。大力推广“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部分专利“上架”公共平台、明码标价,降低中小企业的技术获取成本和谈判难度,加速创新技术的“毛细血管式”扩散,催生更多专利密集型产品。三要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壮大技术经纪人、专利代理师等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涉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为创新成果的供需对接提供精准、高效的“红娘”服务。
筑牢保护屏障,健全“严保护+快维权+新领域”的应用生态
稳定、公平和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是创新者敢于投入、乐于转化的根本信心来源。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和效率,直接决定了产业创新的活力和质量。一要坚持“严保护”的政策导向。深化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的协同保护,全面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让侵权代价远高于其非法获利,从根本上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二要提升“快维权”的响应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的作用,为创新主体提供集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三要拓展“新领域”的保护边界。必须深化我省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交易和保护方面的先行先试,加快构建既能保障数据安全、又能促进合理利用的数据产权制度,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激活价值引擎,探索“金融深化+数据赋能+模式融合”的实现路径
知识产权的最终价值在于市场实现。要以浙江先行探索为引领,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价值实现新范式。一要提质扩面传统知识产权金融。在巩固专利、商标质押融资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保险、基金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二要深化数据知识产权资本化赋能。以我省全国领先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改革为引擎,全力推动数据资产的资本化进程,大力推广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股、证券化,将数据资源转化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新资本。三要探索“技术+数据”融合新模式。前瞻布局“技术专利+数据资产”的组合式融资、一体化交易模式,引导企业构建“1+1>2”的复合型竞争优势,实现知识产权价值从“相加”到“相乘”的跃升。
来源:法治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