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净月书屋 > 阅读正文
净月书屋|INFORMATION
《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1-26 14:09  点击:6579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步骤地展开对问题的讨论。
     其一,从“混混视角”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混混的生长-9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组织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乡村混混的发展经历了1980年代和 1990年代以后两个时期。1980年代,农民从人民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青春期的“无聊”年轻人走到一起,组成了独特的乡村江湖。乡村江湖中洋溢着畸形 的英雄主义,争勇斗狠、爱慕虚名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当乡村江湖危及村庄基本秩序时,国家便开始“严打”,乡村江湖因此衰落了一段时间。到1990年代,乡 村混混重组了乡村江湖。此时的乡村江湖不再爱慕虚名,转而追逐实利,而国家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乡村江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乡村混混抓住了时代机遇,通 过关系网络形成了稳定的组织结构,乡村江湖实现了联盟格局和城乡一体化,其中有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机制。
    其二,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1980年代,乡村治安延续了集体化时代的群众路线,直接呼应群众的要求,依靠群众来维护治安,并通 过接近群众来维护群众的安全感。那时,乡村治安遵循了熟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利用了熟人社会的“本土资源”,年轻人并不敢在村庄内过于放肆,因为熟人社 会能对他们及其家庭构成约束。1990年代以后,面对乡村江湖联盟格局,乡村治安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在江湖联盟格局中,上层混混可以有效规避国家的打击, 下层混混因有充足来源而打击不尽。此时乡村治安的群众路线主要指接近群众,“呼应群众要求”和“依靠群众维护治安”则受到了程序法治主义的限制。群众路线 变迁的同时,治安联防、线人等“专门工作”有所进展,基层国家权力的运作则发生了显著变迁。-9群众路线相伴的“身体治理”和“德行治理”方式逐渐衰落, 而与专门工作相伴的技术治理方式却未能有效替代,乡村治安因此陷入了困境。 ,
    其三,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当关系组织化的乡村混混出现在村庄串,就成了“超级权势”,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庄生态,村民显得实在 太渺小,村干部和村集体的软弱则是普遍现象,甚至有时国家政权力量也软弱无力。乡村混混有时是村庄秩序的主导者,甚至一些场合下成为村级治理和村庄生活中 暗着起实际作用的力量。他们成为“最有面子的人”,改变了熟人社会内部的人际关系,改变了熟人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原则。在这一背景下,“有才无德”的村干 部、“好混混”都怪异地出现在村级治理舞台上。村庄生活和村级治理广泛存在受乡村混混支配的现象,日益呈现出暴力化景象。

作者简介

    陈柏峰,1980年生,湖北成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法律社会学和乡村治理研究。已在《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穷》、《开放时代》等杂志发表文章40 多篇

目录

总序
序 言
第一章问题与进路
第一节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第二节理论模型与分析概念
一、 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机制
二、 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三、 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三节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 华中村治研究传统
二、 中国乡村的基本结构单元
三、 从村庄研究到区域比较
第四节 Et3野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第一节熟人社会:“熟悉”与“亲密”
第二节亲密社群的秩序生产
第三节 熟人社会的人情与礼俗
第四节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
第五节集体化实践对村庄的意义
第三章乡村江湖初兴与熟人社会
第一节那些无聊的年轻人
 ……
第四章 乡村江湖复兴与熟人社会
第五章 乡村治安工作的变迁及其困境
第六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社会秩序
第七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人际关系
第八章 乡村混混与村级治理
第九章 乡土逻辑变异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十章 余论:乡村治理内卷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