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捍卫者——怀念邓老师
初次见到邓老师,是十年前。2003年3月份,我在吉林大学考博期间,得知邓老师要来讲座,为了一睹邓老师的风采,我把早已定好的回武汉的票退了。那天晚上,人头攒动,我被挤在一个角落,遥望着邓老师,记忆中的他双目炯炯,坚定而从容。
到吉林大学后,我参与了邓老师开设的小南湖读书会、原典精读等课程。在课堂上,我战战兢兢的发言竟然经常获得他的肯定,而且他的眼神真诚而笃定,看不到丝毫敷衍。这些鼓励的话语和眼神,对于当时因学业压力过大一度想退学的我而言,无疑是很好的慰藉。
由于性格所致,我在课堂上的看法经常会随着同学们的意见而改变,我就像一个毫无立场之人,在同学们相互争执的主张中摇摆不定。每逢此时,邓老师会似笑非笑地看着我,用那无奈但并不严肃的语气说道“你又在飘!”。在又一次“批评”我“飘”之后,不料邓老师话锋一转,接着说道,“聪明的人就是这样,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神态不似以往般严肃,有点狡黠地笑。我不明白邓老师此言的真正用意所在,猜想或许邓老师是在多次努力矫正我未果之后,给我一个善意的讥讽;也或许是为了给因“飘忽不定”而惭愧不已的我一丝安慰;还或许真的已经认同了我这种“飘”着学习的状态。无论初衷如何,邓老师善意而细微的话语,都很好地保护了我那点可怜的自尊。
当然,邓老师对我也不乏严厉的批评。记得有一次,我发表了一篇关于修宪的小文章。我自认为花了点心思,耍了点小聪明,还颇感得意。岂料,此事之后,邓老师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那篇文章太臭了。”语毕,注视着我,眼睛里充满了责备和失望。我无地自容,心里的那点小得意在他那犀利的眼神下无所遁形。
邓老师对学生们褒贬的取向与旁人很不相同。一开始,我们也疑惑不解。很多学友们旁征博引、思路开阔的发言,邓老师不屑一顾,甚至有时暗含讥讽。但很多就事论事,我们甚至觉得有点坐井观天的论说,邓老师却予以肯定。原来我一直以为,邓老师是“因材施教”,后来我才慢慢领悟到,邓老师或褒或贬的立场不是缘于观点本身的好坏,而是缘于作出这种论说的态度是否谨慎,是否体现出对知识的敬畏。所以无论阅读的多寡,智识的高低,一旦有人心生狂妄,将知识作为炫耀的工具时,邓老师必将严厉打击之;而若你心生谨慎,恪守知识的限度,邓老师则会肯定之。如此这般,邓老师忠诚的捍卫着知识,不停地敲打着我们:要谨慎,要敬畏知识!回想在读书过程中邓老师对我的鼓励和批评,莫不因为此。
在满世间充斥着“知识就是金钱”、“学而优则仕”等“知识利用者“的至理名言时,邓老师敬畏知识、捍卫知识的品格显得如此可贵。可是邓老师走了,人世间又少了一个知识的捍卫者。2013年1月30日,当我们挥泪送别邓老师时,我想知识也定在某个角落掩面而泣。
谨以此文怀念永远的邓老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