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净月书屋 > 阅读正文
净月书屋|INFORMATION
《三一集:邓正来学术文化随笔》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1-26 21:07  点击:3516

 编辑推荐:

  《三一集:邓正来学术文化随笔》一书收录了邓正来先生近三十年来学术生涯发表的各类文化随笔。这些文章尽管名目不一、类型各样,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以学术直面中国――而展开。以学术直面中国是作者作为当下中国学人对自己的定位和期许。

  本书根据文字类别编为四类:致辞与演讲、短论与时评、访谈与对话、序跋及其他。从本书所辑录的这些文字中,读者可以洞见到作者业已展现并仍将继续坚守的学术理念。

 

图书信息:

书名:三一集:邓正来学术文化随笔

原价:98.00

作者:邓正来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62043904

页码:617

版次:1

开本:16

 

作者简介:

邓正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Fudan Journal主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中央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吉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Honorary member of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USA)。
  主要论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会研究》,《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哈耶克社会理论》,《哈耶克法律哲学》。
  主要译著:《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自由秩序原理》(上、下),《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法律、立法与自由》(三卷本),《哈耶克论文集》,《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政治学说史》(上、下),《西方法律哲学文选》(上、下)。

 

  

以学术直面中国:《三一集:邓正来学术文化随笔》自序

 

一、致辞与演讲

中国法学的重建:批判与建构——受聘吉林大学教授就职学术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受聘复旦大学教授就职学术演讲

高等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根据中国、走向世界——在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建构基于中国的全球化话语——《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致辞

继往开来、促进学术内涵建设——复旦高研院三周年院庆致辞

我的学术之路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受聘西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晚会上的致辞

与西南政法大学师生谈学问与人生

以学术为本共建一流学堂——在“正来学堂”百日庆典上的讲话

中国法学的困境与出路——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的演讲

法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在“厦门大学法学院建院80周年院庆学术论坛”上的演讲

学术担当:世界与中国——“中国法学的反思与前瞻”学术论坛闭幕词

全球化与三种理念的转换——在首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全球化问题的问题化——首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的学术总结

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哲学日在中国’”(吉林大学)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与学术规范——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演讲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在上海市“博雅讲堂”上的演讲

 

二、短论与时评

哈耶克与他的自由主义理论

我翻译的这几本书

“学在民间”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与《中国书评》的分析

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

中国学术刊物的反思与发展

对“法制与社会发展”之判准的反思——贺《法制与社会发展》出版十周年

全球化时代法学研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我们需要一场法学“知识革命”

必须重视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存在的三个问题

建构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求的中国法律哲学

中国法律应用研究的理论定位问题

我们现在究竟需要怎样的法律书?

法学中的“澳门法律秩序”与澳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

法治与澳门的法制建设

辈分与学术无关

“读者死了”或“作者死了”

警惕表达方式的本质主义

是理论本身,还是其他?

大学排名与认真教学

学术批评,抑或“逮谁批谁”

我们必须打破“知识规划时代”的宰制

对“考研变高考”的制度性追究

《焦点访谈》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

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

直面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四大弊病: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一)

学术讨论为什么缺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二)

考研中的“思想品德考核”意味着什么: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三)

中国博士招生制度必须改革:论“苏力招博事件”

我们对社会生活“言说”的正当性:再论“苏力招博事件”

对一种被遮蔽的制度性“共谋”的追究:三论“苏力招博事件”

对“许传玺现象”中的制度性问题的追究

我对“社科院学部委员”问题的两点看法

进入“学术体制”三周年感言

教师节:一个反思的时刻

关于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评论

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若干思考:评支振峰博士的学术报告
 

三、访谈与对话

关于社会秩序之性质问题的缘起:从“童工”到教授

邓正来:落叶归根到复旦

批判是学者介入时代的最好姿态

寂寞的欢愉:邓正来教授访谈录

学术与人生:邓正来教授“天涯”在线交流整理稿

学术人与学术:邓正来教授沧海云帆BBS在线交流整理稿

关于研究生教育方法的系列访谈

当下的核心是建构中国学术自主性: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访谈录

《中国书评》与中国学术的发展:《中国书评》主编邓正来先生访谈录

就“学科化”问题答《复旦青年》

学术翻译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访谈录

中国社会科学想‘走出去’ 必要先争夺话语权

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研究的对话

就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答张小劲教授

邓正来:“闭关”只为哈耶克

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

“全球结构”与学者的智性努力: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专访

全球化、文化政治与法律哲学:与邓正来先生谈中国法学的“全球化论辩”

与施特劳斯学派相关的若干问题:与小哈维·C.曼斯菲尔德教授的对话

道德与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法律哲学:邓正来、朱振与约瑟夫·拉兹教授的对话

留存于书籍中的友谊——邓正来教授访谈录

 

四、序跋及其他

“三一斋”的思索:《学术自主与中国深度研究:邓正来自选集》自序

以学术直面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创刊词

建构学术批评体系:《中国书评》创刊词

走向自主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创刊词

学术之路的路标:《寂寞的欢愉》自序

小路上的思与语:《小路上的思与语》自序

在体制中拒绝主流:《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自序

邓正来:回归经典、个别阅读:《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总序

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第三阶段:从对知识生产机制的批判到对新型知识生产机制的建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再版序言

市民社会话语的兴盛:《国家与市民社会》导论

中国与世界的王铁崖先生:《王铁崖文选》新版序

社会的“眼睛”与独行的个人:评周国平《南极无新闻》

中国人权利发展研究的理想与现实:评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

历史描述中的意识与问题:序陈夏红《百年中国法律人剪影》

信与中国传统医学:序杨昶《读甲》

法治与法官的智慧:序田成友《法官的修炼》

透视与解释: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序

非此即彼或融通交汇: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序

“知识转型“:引进来与走出去——《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讲演录》序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权重构:评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

小所与大道:“天则经济研究所”十周年纪念致辞

法律思想者的冒险:寄语西南政法大学《法府书香》一周年

中国法律主体性的建构者:律师——贺《律师文摘》创刊5周年

中秋致学生(2005-2009

致子尤:关于生与死

高贵的寂寞:敬贺张思之先生80寿诞

他是愿意这样走的:悼王纬

此刻我想起了他们:王铁崖、李浩培和陈体强

我的母校:纪念武宁路小学建校50周年

致女儿邓琳高中毕业

 

 

精彩书摘:

 最后,根据他对复旦高研院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SWOT分析,复旦高研院的优势在于对自身资源和学术地位有明确定位,发展愿景和发展目标清晰、明确,并体现出阶段化特征,发展规划具体。同时,复旦高研院具有鲜明的国际化和跨学科的特点,其学者群体庞大,由此带来了学术网络的广阔。复旦高研院目前的劣势在于组织机构尚处于完善之中,学者群体还需要有机整合;从复旦高研院的自身发展和对比中可以看出其立足复旦的学术地位和立足上海的地缘环境构成促进其发展的最重要的两大机遇;由于复旦高研院目前所搭建的架构,可称得上对其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未来资源上,众多中国内地高校先后成立高等研究院无疑形成对学者、经济等资源的争夺。
  毫无疑问,张小劲对复旦高研院劣势的分析是相当客观的。不过,坦率地讲,他对复旦高研院劣势的认识远远没有我们自己认识的清楚。根据我们的自我反思,复旦高研院除了上述劣势外,最大的劣势在于:我们以专职研究人员为核心所产出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尚不能与高研院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学术影响力相匹配。这可以从一组明显的数据中看出来:3年来,我们共主办各类学术讲座、席明纳达170多场,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则达近20次。在这近两百多场学术活动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几乎所有一流学者及几乎所有目前国际学术界最活跃的学者都到高研院参加过讲座、席明纳或学术会议——在这里,还可以告诉诸位,我们所有的讲座及学术会议,都是没有讲课费或出场费的,我们完全是靠学术平台本身的荣誉和我个人的学术友谊来吸引学者们参与的。可以不夸张地说,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具备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无可比拟的学术整合能力。然而,我们的学术成果(特别是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特别是纵向科研项目)却不是令人满意的。3年来,我们的专职研究人员不仅没有在纵向科研项目上取得较大突破,而且发表成果的数量、特别是质量还远不能让人满意。
  ……

附件: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