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丁开杰: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二)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11-17 01:15  点击:2760

四、社会排斥现象的产生原因


  作为一种结果或状态,社会排斥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原因。作为一个过程,社会排斥现象则受到一定体制的影响,或者说,存在一些造成社会排斥的体制。不少研究对社会排斥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这些研究中,一些认为社会排斥现象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变迁的结果,一些研究则认为社会排斥现象与封闭的社会关系或已有的社会体制有关。比如,卢普藤(Lupton)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来分析社会排斥的原因。他认为,在宏观层面上存在的产生社会排斥的因素已经超出了被排斥者的眼界和控制,它们往往在本质上是一些结构性、制度性或系统性的因素,包括上面所提到的很多因素,比如经济重组、人口流动,歧视和公共政策。而在微观层面上存在的产生社会排斥的因素则包括弱势区域(比如蚀本,缺乏工作、服务和令人愉快的事物,以及缺乏其他整合性的支持)和或者居住其中的人(比如社会邪恶、非正常行为、价值和道德、缺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特征[26]。


  而欧洲委员会也认为存在许多社会排斥的制度性或结构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1)(因为全球化、技术演化、产业调整而发生的)劳动市场变迁,这改变了就业灵活性和保障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最不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和群体被边缘化;(2)知识型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的作用),已经使得对技术一无所知的人和其他缺乏新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人被边缘化;(3)社会人口变化,比如人口老龄化;出生率的下降;家庭和社区结构与模式的变化;移民;民族、宗教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加等;(4)领土主义或者地理偏见和发展的极化,使得一些区域(比如旧的城市工业区)缺乏金融、物质和其他形式的基础设施,而这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终也是社会融合所需要的[27]。


  英国社会排斥局对产生社会排斥或引起社会排斥的要素进行分析,并把它们称为“推动力”。这些推动力可以分为“过去”和“当前”两类。第一类要素是过去引发社会排斥的要素,包括:(1)主要的人口要素,比如老龄化和抚养率提高、家庭变迁,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增加。(2)主要的劳动力市场要素,比如失业、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3)政策失灵,尤其是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补贴,一些补贴被废止,税收体制更加累退,一些服务上的支出减少等。第二类要素是当前存在的原因,包括低收入、失业、教育、身体状况、交通、住房、社会资本、犯罪等要素。其中,低收入是当前引起社会排斥现象的关键要素。失业而无法参与劳动力市场、教育、身体状况、住所、交通等等都是社会排斥的主要指标。而且社会排斥现象是累积性的而且往往是两代之间传递的。人口、经济、社会和行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而且相互强化,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最终引发了社会排斥[28]。


  西班牙的琼.苏比拉茨(Joan Subirats)则认为,社会排斥现象本质上是在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关系性现象。产生社会排斥的因素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因素是社会的多层面裂化,包括:(1)来自贫穷国家的移民带来种族多样化,产生(法律、经济、关系和家庭等方面)多重不稳定性;(2)由于年龄金字塔发生变化,人口抚养率提高;(3)家庭的同居形式多样化,中低阶层的家庭中出现了更多的单亲家庭。第二类因素是后工业经济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向以信息经济为基础的后福特生产体制的转变,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劳动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产生了“新的失败者”,即新型的年轻人失业(结构性的、成年人的、长期的失业);低质量的、不需要技能的工作;不受集体谈判协议保护的低工资。第三类因素是福利国家的融合性不足。一方面,一些制度设计不具融合性,有时,一些主要的福利国家政策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从而造成公民权没有真正实现。比如,一些群体与缴费机制的联系不足,从而受到社会保障体制的排斥。另一方面,与社会福利相关的一些市场已经对弱势群体形成更强的歧视(比如土地市场和不动产市场)。这三类要素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和彼此加强。社会排斥的动态过程正是受这些关系的推动[29]。


  与以上研究不同,康明斯(Commins,P)等人的研究从体制分析出发。他们提出了一个分析和理解造成社会排斥现象的主要制度原因的框架。这个框架区分了四种制度性的子系统,并且把每个系统的失灵看作社会排斥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些系统包括:(1)民主和法律体制,这有助于公民的整合;(2)劳动力市场,这可以有助于经济整合;(3)社会福利体制,这有助于社会整合;(4)家庭和社区体制,这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整合。原则上,当这些制度性的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失灵,就会引起社会排斥,但是往往是各个系统的失灵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发社会排斥。这些从制度角度来研究社会排斥原因的视角的核心在于,个体和群体的嵌入制度性子系统的程度和态度。他们嵌入的性质决定了制度对其福利的影响,也就是他们的融合或排斥[30]。


  在对以上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后,布尔恰迪特等人认为,从能动性视角看,即从“谁进行社会排斥”和“谁被社会排斥”的角度看,关于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思想流派[31]。每个思想流派都对能动性有不同的视角,从而对谁或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社会排斥持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思想流派认为,社会排斥是因为歧视和权利得不到实现而造成的综合结果。它也是歧视性决策和行动的结果,比如,一个社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主流或精英按照自身利益来行动(比如保留自身的物质、文化和符号以及其他特权),将其他成员排斥在社会之外。强势的阶级和地位群体有非常突出的社会和文化身份认同和体制,它们通过使用社会封闭[32],限制了外部人获取有价值资源的渠道(比如工作,好的福利救济,教育和城市居住地,有价值的消费模式)[33]。被排斥者不能修补其弱势,因为他们缺乏或者不能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以及其他实现融合的权利。第二种思想流派,可能也是最为盛行的流派认为,社会排斥是组织的功能或社会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也就是制度性排斥。通过限制获得机会、资源和实现融合所需权力的渠道,一些社会(比如保险和救济金)、经济(比如区域、国家和国际)、政治、公民和其他制度与体制往往引发社会排斥。当然,有时候,这些限制并不是主观的,它们往往超出了一些单个个体或实体(包括那些因为缺乏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和体制结构与行为的政治自主性和决策主权等资源从而自我排斥的人)所能控制的范围。最后一种关于社会排斥原因的思想流派,是由布尔恰迪特等人提出的。他们 认为,社会排斥的原因来自于被排斥个体和群体的邪恶的、病态的、反社会的、自毁的行为、道德和价值观。按照这种思想,被排斥者自身应该为其边缘化承担责任。



  讨论和结语:社会排斥比贫困更可怕


  长期以来,贫困是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发展问题。世界各国为消除贫困做出了不懈努力。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社会变迁来看,贫困问题并不是人类发展最大的障碍,社会排斥才是阻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人类面临的弱势问题不仅仅只是收入贫困,而且还包括社会权利、政治权利等的缺乏或已有的权利受到侵害。这种多重不利因素的纠结,不仅会破坏代际之内的社会公正,使得不少人被排斥在社会日常生活之外,陷入一种长期相对剥夺的困境,而且它会通过代际承继而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发展,从而形成社会排斥的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排斥比贫困更可怕。如何消除社会排斥现象,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当前,中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高度关注社会排斥现象。大量社会排斥现象的存在和出现,不仅威胁到中国社会的稳定,而且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多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此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内在地提出了消除社会排斥现象的要求。要想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也必须消除社会排斥现象,使公民权利得到切实的保护和履行。



  注释:


[1]Kevin Ryan.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Politics of Order,The new poverty, the underclass and social exclus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7,p21-25.


[2] 自1975年以来,欧盟就开始更多介入反贫困行动。在1975年到1994年期间,欧盟曾先后开展了三轮反贫困行动,分别是1975年到1980年、1984年到1988年,1989年到1994年。


[3]Burchardt,T,,Le Grand, J.and Piachaud,D. Social exclusion in Britain 1991-1995.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999,33(3),p227-244.


[4] Ruth Levitas, Christina Pantazis, Eldin Fahmy, David Gordon, Eva Lloyd, and Demi Patsios. 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January 2007,p18-25.


[5] Matt Barnes. Social Exclusion in Great Britai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5,p15.


[6] Peter Sauders. Can Social Exclusion Provide a New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Poverty? SPRC Discussion Paper No.127, October 2003,p5.


[7]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EU’s Social Inclusion Agend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EU8 Social Inclusion Study, Document of World Bank,2007,p4.


[8] Naila Kabeer. Social Exclusion: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MDGs.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p1.


[9]Todman.L..Reflections on Social Exclusion: What is it? How is it different U.S.conceptualisations of disadvantage? And, why might Americans consider integrating it into U.S. social policy discourse? (italy),2004,p6.


[10] 1997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在首相办公室下专门设立了社会排斥局(Social Exclusion Unit),负责协调各个部门的力量来解决社会排斥问题(后来,这个部门有调整,更名为社会排斥工作组(Social Exclusion Taskforce))。同年,在英国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的资助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成立了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社会排斥分析中心。该中心是全球最权威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中心之一。


[11] Whelan, Christopher T.and Maitre, Bertrand.Vulnerability and Multiple Deprivation Perspectives on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EPAG Working Paper 2004-52.Colchester: University of Essex,June 2004.


[12] Burchardt,T,Julian Le Grand, and David Piachaud. Degrees of Exclusion: Developing a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in John Hills, Julian Le Grand, David Piachaud, Understanding Social Exclus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p30-33.


[13] [24][英]托尼.阿特金森.社会排斥、贫困和失业[J].丁开杰编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第8-15页。


[14] Janie Percy-Smith.Introduction: The Contours of Social Exclusion,in Janie Percy-Smith edited, 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towards inclus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p9.


[15] Peace , R1.Surface Tension: Place/ Poverty/ Policy - from ”Poverty”to Social Exclusion : Implications of Discursive Shifts in European Union Poverty Policy 1975-1999, unpublished PhD thesis , University of Waikato , Hamilton.


[16][印度]阿马蒂亚.森. 论社会排斥[J].王燕燕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第1-7页.


[17]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12页.


[18] 所谓能动性就是指主动积极的起动力作用的活动性能。


[19]Walter Bossert, Conchita D’ Ambrosio, and Vito Peragine.Depriv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Economica,2007(74),p777-803.


[20]代利凤.社会排斥理论综述[J].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4期,第229-231页。


[21] Carine Clert.Evaluating the Concept of Social Exclusion in Development Discours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11, No.2, December 1999, p176-199.


[22] A.B Atkinson, John Hills,edited.Exclusion, employment, Opportunity,CASE paper, CASE/4, January 1998,p6.


[23] Ruud J.A. Muffels, Panos Tsakloglou, David G.Mayes.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an Welfare States. Introduction, Edward Elgar,2002,p173,


[25] Matt Barnes.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life course, in Matt Barnes, Christopher Heady, Sue Middleton, Jane Millar, Fotis Papadopoulos, Graham Room, Panos Tsakloglou,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p5.


[26][27][31] Todman,L.Reflections on Social Exclusion: What is it? How is it different U.S. conceptualisations of disadvantage? And, why might Americans consider integrating it into U.S. social policy discourse?(italy),p7-8.


[28]Jonathan Bradshaw, Peter Kemp, Sally Baldwin and Abigail Rowe.The drivers of social exclus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or the Social Exclusion Unit in the Breaking the Cycle series,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London, September 2004.p100-101.


[29] Joan Subirats. Some Reflections on Social Exclusion and Public Policy Response: a Perspective from Spain,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Document prepared for the seminar on “Good Social Inclusion Pratices: Dialogue betwee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March 21-22,2003,Milan, Italy,p3.


[30]Commins,P.edited. Combatting Exclusion in Ireland 1990-1994:A midway report,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1993,p4.


[32]“社会封闭”概念由马克斯.韦伯首次提出。按照韦伯的定义,排斥构成了一种“社会封闭”,即“一个群体试图通过附属化(subordination)过程,以其他群体为代价来维持自身(在社会中)的特权地位”。


[33] Max Weber.Basic Concepts in Sociology,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H. P. Secher, Peter Owen Limited,1962, London,p97-102.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