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阅读正文
更多链接|INFORMATION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06-28 08:43  点击:2357


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
第十三卷第6期(总第七十八期)?
?
本刊特稿·
法治宣言 法学文献?——十七大报告的法学解读    张文显(3)?
从“四个维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韩喜平(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发展道路    黄文艺(12)?


·法律文化研究·?
晚清“公法中源”说初探    张卫明(18)?
教育刑理念的彰显与背离:近代中国假释制度考论    王素芬(30)?


·司法学·?
试论指导性案例的“指导性”    张骐(40)?
案件事实,还是叙事修辞??——崔英杰案的再认识    刘燕(52)?


·部门法哲学·?
回到中国——转轨经济法的存在及其价值    陈云良(64)?
论国际私法的实质主义法律选择方法    耿勇(72)?
论国际法上的国家身份建构    赵洲(80)?


·理论纵横·?
西方法律形式合理性形成中的数学因素    何柏生(90)?
侵权法的经济学理论:一个思想史的札记    徐爱国(103)?
正义、文明传承与后代人:“代际正义的可能与限度”    刘雪斌(118)?
财政分权制度模式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魏建国(128)?
反思欧盟制宪实践——哈贝马斯式的视角    臧彦(140)?
法治理想主义与法治现实主义——读《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有感    蒋立山(149)?
?
2007年总目录(157)?
本刊特别声明(160)?
?



·本刊特稿·?


法治宣言法学文献——十七大报告的法学解读
作者简介:张文显(1951-) , 男, 河南镇平人,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哲学博士。


从“四个维度” 理解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韩喜平(1965-),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黄文艺(1971-),男,湖南南县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法律文化研究·?


晚清“公法中源”说初探
作者简介:张卫明(1981-),男,福建连城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教师。
摘要:“公法中源”说滥觞于19世纪60年代,绵延至20世纪初,相继得到了洋务思想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和维新思想家的推磨和倡扬,经历了从萌芽到鼎盛再到衰退的演变历程。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第一,早在千余年前中国就已经产生国际法。洋务思想家和丁韪良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国际法的实体基础和历史实践。第二,中国古代国际法具有普世价值。维新思想家进一步把孔子及《春秋》说成是近代国际法的直接渊源,把“公法中源”说推向极致。“公法中源”说在晚清的出现与发展深受历史、现实、理论三重因素的共同制约与作用。作为近代一种会通中西公法文化的理论学说,“公法中源”说有其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存在由于方法错误和理论缺陷而导致的若干消极影响。?
关键词:晚清;国际法;中国古世公法;公法中源;公法外交?



教育刑理念的彰显与背离:近代中国假释制度考论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与特殊群体处遇”(L06DFX022)。?
作者简介:王素芬(1970-),女,辽宁台安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刑罚执行是刑事司法的最后环节,行刑法律的运作直接关涉刑罚功能与目的能否实现。假释作为行刑制度之一,其运作效果是刑罚观念的集中体现。近代以来假释制度完成了由恩典到权利的制度转化,因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假释制度在清末刑事立法中虽然得以确立,却未能实践。其后的立法与司法虽对于假释制度有着较多的践行,但民众的法律情结却仍停留于报复惩戒,教育刑理念仍然未能深入人心,法律观念、法律文化的转型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假释;报应刑;教育刑?



·司法学·?


试论指导性案例的“指导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司法改革和权力科学配置与司法公正研究——中国司法先例制度研究”(05BFX005)?
作者简介:张骐(1960-),男,河北邯郸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指导性意味着权威性和一般性;指导性案例目前在我国其实是一种非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作为一种法律渊源它既具有形式合法性,也具有实质合法性。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它具有辅助性,即效力上的说服性和参考性、功能上的从属性、效力位阶上的次级性和产生方法的有限性。为了保证指导性案例的指导性,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来确定选择指导性案例,注重判决中所确立的法律观点或对有关问题的法律解决方案以及对该观点或该方案的法律论证;应当采用“一元、二级、多层次”的案例制作、确定与选择体制,编辑出版新型的具有统一性、普遍性、系统性和便利性的指导性案例汇编;应当鼓励、引导对指导性案例的规范性使用。?
关键词:指导性案例;指导性;非正式法律渊源;形式合法性;实质合法性;说服性;辅助性;指导性案例汇编?



案件事实,还是叙事修辞?——崔英杰案的再认识
作者简介:刘燕(1981-),女,江苏南京人,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作为审判依据的案件事实并非纯然得自证据,而是一种在修辞中完成的故事。证据所能得出是零散的、片段化的事件,事实则是情节化、戏剧化的全景叙事,根据相同的证据和已经获得确认的事件,可以形成不同的事实文本和判决结果。崔英杰案提供了一个细致的实例,展示出解释、挑选等修辞手段在案件审理中形态和作用,以及最终的情节化、戏剧化的案件事实如何得来。更进一步,修辞并非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或者说服的手段,实际上修辞本身就是事实的建构,而不同的叙事文本背后又隐含着修辞者的立场抗衡。?
关键词:案件事实;证据;事件;修辞;叙事;崔英杰案?



·部门法哲学·


回到中国——转轨经济法的存在及其价值
作者简介:陈云良(1965-),男,湖南双峰人,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法抛弃了早期的计划经济法范式,转向西方寻求资源,形成了市场经济法范式,认为经济法是弥补市场缺陷之法,而当下中国还处在计划权力经济向市场法治社会转轨过程中,中国的问题不是市场高度发达到出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缺陷,而是市场发育不全,经济发展处处受到权力因素的掣肘。市场经济法范式与转轨现实脱节,存在严重的正当性危机。如果要问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经济法学的回答是:回到中国,回到转轨现实。中国经济法学需要也正在进行第二次范式转换,转换到转轨经济法范式,推动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转轨。?
关键词:计划经济法;市场经济法;转轨经济法;范式转换
?


论国际私法的实质主义法律选择方法
基金项目: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050711)。?
作者简介:耿勇(1965-),男,河南镇平人,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摘要:国际私法的实质主义法律选择方法注重相关实体法的具体内容,而不像形式主义法律选择方法那样强调立法管辖权的选择。12世纪意大利后注释法学派代表人物阿尔德里克的“结果选择理论”是实质主义法律选择方法的早期形式,20世纪美国著名冲突法学者利弗拉尔的“较好法律说”则是实质主义法律选择理论的典型代表。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法律选择方法的对立的实质在于法的确定性与公平性之间的矛盾。在调和两种价值追求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德国1999年《民法施行法》修正案与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相比更加有效。?
关键词:国际私法;法律选择;实质主义;形式主义?



论国际法上的国家身份建构
作者简介:赵洲(1969-),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国家不仅是一种建立在实效性原则上的实体,也是一种国际主体身份的建构与认同。国际社会里的共识观念、秩序和规则对国家身份的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现代国际社会里所逐步形成并可把握运用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框架和原则。而建立在客观基础上博弈互动的承认则对国家身份建构具有重要的构成性质、意义和作用。国家作为一种主体身份是可以独立存在和传承、延续的。因而,把实效性要素与主权要素等非实效性要素相结合的国家身份建构是恰当合理的,国家身份的建构不能简单地依靠国际法规则的制订与完善,它只能是在一定的国际法框架、原则基础上由各种因素复杂博弈而成。?
关键词:国家;身份;要素;建构;主权;承认?



·理论纵横·?


西方法律形式合理性形成中的数学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XFX003)和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F014S):“法律文化的数学解释——以西方法律文化为主要解读对象”。?
作者简介:何柏生(1964-),男,陕西蒲城人,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编审。
摘要:数学思维对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体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西方文化逻辑就主要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体系之上。由于西方的数学是演绎数学,具有形式化的特点,所以,建立在演绎数学基础上的西方文化逻辑便具有注重形式化的特点。西方文化逻辑对西方文化中的所有学科都有影响,法律也不例外。西方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演绎数学的基础之上,所以,受思维方式影响的西方法律也必然具有形式化的特点,即注重法律形式合理性。由于数学是理性的化身,所以,近现代西方法律理性化的结果使法律得到了数学理性更深的改造。数学思维虽然不是近现代西方法律形式合理性形成的唯一影响因素,但无疑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西方法律;形式合理性;数学思维;文化逻辑



侵权法的经济学理论:一个思想史的札记
作者简介:徐爱国(1965-),男,湖北汉川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摘要:“法律与经济学”理论运动在4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当今美国主流法学流派之一,这在法律思想史上实属罕见。法律与经济学对法学和法律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通过以“思想史的角度”对法律与经济学之“侵权法理论”展开讨论,重点表现在科斯的成本理论、卡拉布雷西的规则理论和波斯纳的侵权法经济分析理论。?
关键词:侵权行为法;法律经济学;思想史?



正义、文明传承与后代人:“代际正义的可能与限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代际正义研究”(07CFX003);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后代人的权利保护问题研究”(2005QN026)。?
作者简介:刘雪斌(1977-),男,山西长治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代际正义是一种新的社会正义形式。现在法学各个学科后代人权利、代际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迫切需要使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于代际正义的概念、特征和要素进行明确的界定,以使法学研究能够在一个清晰和确定的学术范畴基础上展开,避免由于对代际正义理解不同而造成理论上不必要的争议。?
关键词:代际正义;后代人;语义分析
?


财政分权制度模式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研究——财政维度”(07CFX025)。?
作者简介:魏建国(1973-),男,甘肃通渭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
摘要:经过对相关国家财政分权实践的考察,可以概括出财政分权的制度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对称型和非对称型。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复杂化的现实背景下,两种制度模式存在融合趋势。基于特定的政治文化和国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应该选择非对称型作为未来财政分权的制度模式。?
关键词:财政分权;制度模式;对称型;非对称型?
?


反思欧盟制宪实践——哈贝马斯式的视角
作者简介:臧彦(1977-),女,山东莱州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在质料意义上而言,欧盟已经存在有宪政雏形。哈贝马斯认为,制宪将会促成欧洲范围内全方位、多层次的大辩论,为各国协商对话和沟通创造契机,产生政治公共领域,培育共同政治文化。文章指出,一部形式和规范意义上的欧盟宪法是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的开端和象征,代表着一种新秩序,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在世界舞台上。?
关键词:质料宪法;政治共同领域;政治文化;欧洲认同
?


法治理想主义与法治现实主义——读《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有感
作者简介:蒋立山(1962-),男,北京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摘要:在法治理想主义路线中,中国民间组织的法治意义被描绘成如下一幅法治秩序的生长图景:在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中,多元化的民间组织通过协商、谈判参与立法实践,形成被共同认可的、且对国家法律有支撑和补充作用的“民间法”。法律运行方式亦从全能独断式向参与、协商式转变。然而,如此一幅民间法律治理的理想图景却遭遇到现阶段中国民间组织生长艰难的挑战。与法治理想主义以理想性立场为核心的分析进路不同,法治现实主义更关注法治现实进程及其制约因素,在民间组织等相关问题上,更强调分步推进战略,谨慎寻求得近期行动的可行性及其与远期行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由此,在几个重要方面形成了与法治理想主义不同的理论特点。
关键词:法治理想主义;法治现实主义;民间组织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