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
第十三卷第5期(总第七十七期)?
?
·西方法哲学:纪念哈特诞辰100周年·?
什么是“内在观点”? 陈景辉(3)?
哈特/德沃金之争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分裂——基于“分离命题”的考察 朱振(14)?
从命令到规则:哈特对奥斯丁的批判——读哈特《法律的概念》 甘德怀(33)?
《法律的概念》的功利主义检讨——以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为中心 徐清飞(41)?
解读描述社会学——哈特法律理论中描述性方法研究的前提性分析 沈映涵(50)?
·法律教育·?
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的创办、发展与成就:1996-2006 王健(58)?
·司法学·?
法官的经验与理性 王申(66)?
法律解释者的主体性如何安置? 姜福东(74)?
论法律解释的融贯性——评德沃金的法律真理观 王彬(84)?
文本·实践·语境:公诉证据标准的现代性诊断 郭松、林喜芬(93)?
·理论纵横·?
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韦森(101)?
论虚拟财产刑法保护的现状及其出路 徐岱、刘余敏、王军明(119)?
论洛克的私力救济思想 何永军(127)?
法律的自治与开放——当代美国法社会学方法论变革导论 颜毅艺(135)?
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中国的财产犯罪——1978-2005年的实证研究 陈屹立(143)?
·学术综述·?
社会转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第三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综述 庞正、杨晓敏(154)?
·西方法哲学:纪念哈特诞辰100周年·?
什么是“内在观点”?
作者简介:陈景辉(1973-),男,黑龙江呼兰人,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讲师、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法学理论与法制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法学博士。
摘要:“内在观点”是哈特实证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是解读哈特理论的关键线索之一。作为反思性批判态度的内在观点,不但使得规范态度得到有效说明,进而成为批判外在观点的基础;而且它还可以保障法律理论的描述性特征。当然,内在观点并非坏人观点或者参与者观点,因为前者是理论姿态,而后两者则是实践姿态。
关键词:内在观点;规范态度;坏人观点;参与者观点
?
?
哈特/德沃金之争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分裂——基于“分离命题”的考察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法律体系理论研究”(2005QN020)。?
作者简介:朱振(1977-),男,江苏徐州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要:哈特与德沃金之争及其所开放出来的问题构成了当今英美法律哲学研究的理论坐标。哈特/德沃金之争的核心在于法律与道德有无必然的关联,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不存在必然的关联;而德沃金认为,承认规则既无法识别原则也不是一个社会规则,法律与道德存在必然的关联。法实证主义在回应德沃金的批判时,在承认规则识别法律之判准的内容上发生了分歧,分裂为排他性与包容性的法实证主义。?
关键词:分离命题;合法律性;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
?
从命令到规则:哈特对奥斯丁的批判—— 读哈特《法律的概念》
作者简介:甘德怀(1974-),男,江西临川人,河海大学法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要:哈特试图以法律的规则学说取代奥斯丁的法律命令理论,这一理论努力的背后所隐含的正是法律实证主义的某些深刻且基本的问题意识。通过分析哈特对奥斯丁的批判,我们比较了两种版本的法律实证主义在法律的存在方式以及检验法律的标准这两个问题上给出的不同回答,在此基础上提出,哈特的规则学说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取代奥斯丁的命令理论,规则与命令所表明的可能是法律存在方式也即法律与社会生活方式联结的不同方面。?
关键词:命令;规则;法律存在方式;检验标准
?
《法律的概念》的功利主义检讨——以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为中心
作者简介:徐清飞(1979-),男,山东日照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要:《法律的概念》一书在试图进行一种不带任何论证目的的描述性分析的同时,却无时无刻不被功利主义这一幽灵所萦绕。那么,鉴于功利主义的人性预设的价值判断,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划分的道德与法律的分离命题就需要重新检讨检讨的过程折射出了法律实证主义的自由主义悖论,进而开放出了法律实证主义在自由主义传统下如何处理功利主义与个人自由间关系的问题。?
关键词:功利主义;法律实证主义;分离命题;自由主义
?
解读描述社会学——哈特法律理论中描述性方法研究的前提性分析
作者简介:沈映涵(1981-),女,辽宁鞍山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要:描述性方法是哈特在建构其法律理论中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研究里始终为研究者所忽略。事实上,描述性方法与哈特所建构的实证主义法律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哈特所运用的描述性方法最初涵盖在其所提出的“描述社会学”主张中,因此,对描述社会学本身的分析就成为对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的前提性准备,这也要求我们对与描述社会学本身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厘清,包括描述社会学本身在哈特的法律理论中是否存在、社会学在哈特的法律理论建构中处于什么位置,其法律理论与社会学究竟是否存有关联等问题。?
关键词:描述社会学;社会学;内在方面?
·法律教育·?
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的创办、发展与成就:1996-2006
作者简介:王健(1965-),男,山西平遥人,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院长、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法律硕士教育创办迄今,历经初步创办、探索和积累经验以及规范化、制度化和深化改革三个发展阶段,在调整法律教育结构和类型、充分发挥政法机关作用和完善法律教育管理体制、探索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观念和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今后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优化布局结构、健全管理制度、突出办学特色、建立评估机制、提高培养质量、坚持政法实务部门参与培养、以司法考试为纽带密切衔接法律职业、借鉴其它专业学位教育和国外经验,以促进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关键词:法律硕士;法律教育;历史发展;改革措施
?
·司法学·?
法官的经验与理性
作者简介:王申(1957-),男,浙江东阳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摘要:初民社会是以人神互相感应的方法来解决诉讼问题的,当今一些西方国家司法制度中仍然可以看到它的遗迹。大陆法系的司法最显著的特征是重演绎,重视法律的理论体系;而英美司法则完全是经验性的,强调遵循先例,而不注重体系。法官对法律的思辩是依赖于经验的,但是经验却不总是足以对思辩的疑惑提供裁决,所以真正的法官思辩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法官对经验与理性的追求体现的是法律所固有的规则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理想的法官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的理性,那种清晰的、冷静的经验理性。?
关键词:感应思维;法官;经验;理性
?
法律解释者的主体性如何安置?
作者简介:姜福东(1972-),男,山东即墨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法律解释者的主体性取决于作者、文本和读者等多种制约因素的互动。作者的权威性和体制性安排确保了文本的经典化和读者的信仰面向。文本权威的建立伴随着读者对作者权威的认同。读者在信仰作者和认同文本权威的方式之下去理解、解释和应用,反过来又强化了文本权威以及对作者的信仰。法律解释者主体性的妥当安置,应吸收后现代解释学的合理成分,反对其过度的诠释;应借鉴圣经解释学“解经”和“释经”的二过程法,适当回归古典解释学。
关键词:作者;文本;读者;后现代解释学;解经;释经
??
论法律解释的融贯性——评德沃金的法律真理观
作者简介:王彬(1980-)男,山东邹平人,山东大学法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以融贯性作为检验法律真理的标准,是一种超越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立场的尝试。德沃金的法律解释思想以融贯论作为法律真理观,以罗尔斯的“反思性均衡”作为法律解释的方法,以信念之间、信念和经验之间的融贯性作为法律解释的标准,从而为“法律唯一正解”提供了哲学上的正当化根据。但是,原则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并不存在理想意义上的融贯;法官的类推解释只能达致局部融贯而无法形成整体融贯;法律的无穷解释使德沃金的解释理论陷入无法自拔的“明希豪森困境”,这些理论上的难题使德沃金的法律真理图景成为一种虚假的幻相。
关键词:法律真理;融贯;反思性均衡;法律解释
?
文本·实践·语境:公诉证据标准的现代性诊断
作者简介:郭松(1977-),男,湖北荆州人,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林喜芬(1982-),男,天津静海人,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公诉证据标准与其他配套制度机制一同维护着公诉权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一方面,在理论上,公诉证据标准并非一个独立的论题;另一方面,在比较法上,当今中外刑诉制度中的公诉证据标准也没有高下之分,均必须遵从公诉权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逻辑。西方法治国家的公诉证据标准辅证了这一制度逻辑。反观我国,当前承担公诉权合法性功能的配套制度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公诉权的合法性只能依赖于较高程度的公诉证据标准和较强程度的犯罪控制能力。在此意义上,理论界对我国现行公诉证据标准过高的批评,似乎未中要害,急于降低我国当前的公诉证据标准,不仅缺乏程序制度基础,而且会挫动公诉权的有效性,并最终损及公诉权的合法性。?
关键词:公诉证据标准;公诉权;合法性;有效性?
·理论纵横·?
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基金项目: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李约瑟问题’与晚晴帝国衰落的制度经济学反思”(KRH3046006)。?
作者简介:韦森(1953-),男,山东单县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要:宪政民主政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对西方宪政民主的起源、生成与演变史做了一个鸟瞰式的回顾,为探究宪政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在从词源和辞义上辨析了西方文字中的“constitution”以及以及与之对应的中文“宪法”和“宪政”的基本含义之后,本文对英国、法国和德国近现代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和演变史做了一些简略的历史考察,并在最后一部份对近现代欧洲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下的法律制度的生成原因做了理论的和历史的分析。?
关键词:宪法;宪政民主;法治社会;市场秩序
??
论虚拟财产刑法保护的现状及其出路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人文社科精品项目“刑法解释学基础理论建构”(2004JP006)。?
作者简介:徐岱(1967-),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刘余敏(1963-),男,吉林长春人,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王军明(1979-),男,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当今世界被互联网分割成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网络拉近人们彼此距离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之一——网络犯罪亦困扰着刑法适用。其中,虚拟财产在传统的刑法理论中并没有合理的定位,涉及虚拟财产的犯罪也没有得到合法、合理的解决,存在同一性质的案件因适用不同的刑法规范而得出不同判决结果的情形。鉴于此,明析虚拟财产刑法保护的诸种困境的目的在于探求实现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的路径,即通过司法解释、立法解释抑或修订刑法等方式加以实现,旨在实现刑法的正义性、安定性与合目的性,进而实现法律正义与法律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虚拟财产;刑法保护;刑法解释;财物?
论洛克的私力救济思想
作者简介:何永军(1974-),男,四川南部人,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
摘要:作为英国近代伟大的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类先后经历了自然状态和政治社会两个阶段。在自然状态中只有私力救济,由于私力救济存在缺陷,使人们不得不建立国家实行公力救济。但即使在政治社会中,私力救济也将局部存在。洛克的思想是建立在其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自私的人性论和独特的契约论基础之上的。现在洛克的思想虽已部分失去了真理性,但其关于政治社会中私力救济的论断仍是不刊之论。正视洛克的警告,加强国家政权建设,至少为贫弱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救济,这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关键词:洛克;霍布斯;私力救济;契约论
?
法律的自治与开放——当代美国法社会学方法论变革导论
作者简介:颜毅艺(1976-),女,福建石狮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研究当代美国法社会学的方法论变革有助于揭示其知识增量,并可能为中国法社会学提供理论资源。方法论是指对方法的研究或理论分析,即把方法组织成一个体系并予以理论说明。由于一个学科的所有理论和方法论都围绕该学科的核心问题而组织,并通过继承与批判传统而逐步演进,因此方法论研究应揭示主导变化的核心线索和变化所蕴含的学术意义。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法社会学以社会学视角破除法学的法律自治观念,证明法律领域的开放性。当代美国法社会学通过方法论变革批判了“法律与社会”的模式,使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法律的自治与开放获得新的解释。?
关键词:法社会学;方法论;法律自治?
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中国的财产犯罪?
——1978-2005年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陈屹立(1981-),男,湖北恩施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法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摘要:通过对中国1978-2005年间收入差距、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因素对财产犯罪的影响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全国、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财产犯罪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与财产犯罪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中国的财产犯罪还表现出明显的惯性特征。而诸如人均GDP、城市化、福利开支等虽然对财产犯罪产生了影响,但都不显著。?
关键词:收入差距;经济增长;财产犯罪
?
·学术综述·?
社会转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第三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综述
作者简介:庞正(1968-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杨晓敏(1982-),女,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