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
第十三卷第3期(总第七十五期)?
?
·法律文化研究·?
历史比较的某些问题——关于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 刘星(3)?
明清讼师秘本中的状词解析 潘宇(16)?
《老子》法哲学中的“常”与“名” 王沛(28)
·司法学·?
法院调解的“复兴”与未来 吴英姿(35)?
接近正义寻求和谐: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哲学之维 房文翠(46)?
宪政秩序中法院的角色 李晓兵(53)?
·部门法哲学·?
三段论、私法自治与哲学诠释学——对朱庆育博士的一个反驳 姜强(66)?
美国反倾销法的正义分析 姜栋(80)?
·理论纵横·?
转向“人法”的桥梁——托马斯·阿奎那法律思想的合理成份 吕世伦、程波(88)?
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 曹明德、黄东东(96)?
德沃金视野中的自由与平等 王立(106)?
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早期历史述略(1950-1953) 姜朋(118)?
迈向共生型的社会规则交往——善治理念与当代中国社会规则交往模式的更新 张镭(126)?
当代中国立法的道德考量 马存利(134)?
·学术评论·?
方法、思路与问题——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三版) 任强(143)?
“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以“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为切入点 侯瑞雪(152)?
?
·法律文化研究·?
历史比较的某些问题——关于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
作者简介:刘星(1958-),男,北京人,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现代中西法概念理论比较研究”(02BFX003);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理论中的法律知识与实践中的法律知识的关系”(04JDXM82001)。
摘要:以往学术中的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存在着某些缺陷。从基本问题意识、思路、方法上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注重“世界流通”、“中国视角”、“法学家与法律家的角色关系”、“具体法律实践”,是推进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的新路径,而且,对于今天的中西法律理论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历史比较;法律理论;中西;微观实践
?
明清讼师秘本中的状词解析
作者简介:潘宇(1975-),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讼师文化研究”(2006QN23)。?
摘要:明清讼师秘本在官府的打压之下并未消失,反而不断细密化、体系化。其中的状词在作状之法、语言编排等方面呈现出了理论化、规律化的趋势。明清讼师秘本中的状词所体现的胜诉之方也在官府的一再打击与遏制过程中呈现出不断传承、发展,以致更加有效的趋势。?
关键词:讼师秘本;状词;讼师?
《老子》法哲学中的“常”与“名”
作者简介:王沛(1977-),男,陕西西安人,《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老子》法哲学的基础建立在其关于“常”的理论上。“常”是“道”的表现,虽可为人所认知、并作为自然法规制社会,然其本质终属于抽象性的规律。在《老子》的法哲学中,“常”未能转化为“法”的逻辑原因在于对“名”的功能阐述上,而矛盾根源则为战国时期对价值观问题之反思。由于“名”理论之演进发生分歧,遂出现了庄子、黄老、法家三派的法律观之理论区别,其共同的思维模式则为中国法律传统所继承。?
关键词:老子;法哲学;常;名
?
·司法学·?
法院调解的“复兴”与未来
作者简介:吴英姿(1968-),女,海南文昌人,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法学博士。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法院调解制度重新获得重视,有再度兴盛之势。法院调解制度是适应国家治理社会需要的产物。国家社会治理战略的调整必然影响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转型时期社会自我解纷能力低下和社会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了法院调解制度将继续发挥社会整合与治理功能。而对法院调解的实证分析表明,该制度的“审判权本位”是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提高法院调解的制度化程度,构建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机制,是法院调解发展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法院调解;社会转型;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制度化?
?
接近正义寻求和谐:?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哲学之维
作者简介:房文翠(1964-),女,辽宁沈阳人,广东商学院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案例指导制度是既不同于大陆法系的判例,也不同于普通法系中判例法的一项新制度,是我国司法机关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和现行司法体制基础上所进行的一项接近正义、寻求和谐的制度创新。一方面,案例指导制度能够解决因制定法自身缺陷与不足所造成的同案不同判的问题,确保司法平等,实现形式正义。另一方面,案例指导制度有助于实现法律调整机制结构的合理化,即实现硬性约束和软性约束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有效回应的弹性法律调整机制。?
关键词:正义;和谐;案例指导制度;合理性?
宪政秩序中法院的角色
作者简介:李晓兵(1974- ),男,河南平顶山人,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博士生。
摘要:对法院所扮演的角色的充分认同是实现宪政秩序和法治的基本条件,而对于司法权的的认识将影响到对法院的预期和定位。只有在对法院的角色进行全面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法院;角色;宪政;秩序?
·部门法哲学·?
三段论、私法自治与哲学诠释学?
——对朱庆育博士的一个反驳
作者简介:姜强(1977-),男,河南洛阳人,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私法自治或意思自治并非民法追求的唯一目标。民法所关心的毋宁是多种价值的协调共存。同时,法律效果来源于法律规范这一事实与私法自治并没有必然的冲突,相反,法律规范往往是私法自治的保障。哲学诠释学有特定的理论预设和论证目标,它对民法学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立场和反思能力,而不是方法论。因此,用游戏概念来阐述意思表示的解释过程并没有规范性的内容,也不能更好地促进私法自治。?
关键词:私法自治;法律适用;三段论;哲学诠释学?
美国反倾销法的正义分析
作者简介:姜栋(1976-),男,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正义是衡量一种法律制度是否可欲的终极价值目标。从正义这一价值判断标准出发,对美国反倾销法进行分析,将会使我们认识其本质:以社会福利为代价保护国内某些产业的利益,是一种实质非正义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美国反倾销法;正义;福利
?
·理论纵横·?
转向“人法”的桥梁——托马斯·阿奎那法律思想的合理成份
作者简介:吕世伦(1934-),男,辽宁大连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程波(1963-),男,湖南华容人,湖南商学院法学系教授。
摘要:阿奎那法律思想的建树在他的著作中获得整体的表现,既是对以前的各种思想进行汇总、修正和发展,又是当时欧洲中世纪发展时期具有深刻远见的反应。其合理成份在于以亚里士多德为媒介,受文艺复兴的启发,增加浓厚的世俗主义的色彩,成为神学法通往世俗法——“人法”的一座架桥。?
关键词:阿奎那;国家;人法;自然法;理性?
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
作者简介:曹明德(1965-),男,安徽巢湖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后;黄东东(1969-),男,重庆奉节人,重庆三峡学院政法系副教授,法学硕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态补偿制度研究”(04CFX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摘要:生态补偿包括国家通过征收环境资源税以保证政府提供土地资源生态产品的公共服务职能;亦包括对因公共利益(生态保护)的需要而受到损失或者付出经济代价的人给予公正的补偿。土地资源生态补偿必须贯彻一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补偿观。就我国现行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立法和制度运作而言,其现实可行的模式只能是政府主导型。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税收以生态受益者对国家所进行的环境经济行为机会成本进行补偿为征收标准;土地资源公益征收性质的生态补偿应当贯彻以被征收人生活水平不低于征收前为补偿标准,其补偿范围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并予以救济的维生上的财产性不利益和非财产性不利益。?
关键词:土地资源 ;生态补偿 ;政府主导 ;环境资源税 ;公益征收?
德沃金视野中的自由与平等
作者简介:王立(1976-),男,四川通江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摘要:自由与平等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两大政治价值。一定境况下,自由与平等总会发生冲突。在对待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不同于罗尔斯和诺齐克的自由优先性主张,德沃金坚持平等优先。优先性是包括德沃金在内的新自由主义者解决自由与平等冲突的主要方式。自由或平等的优先性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历史形成的。历史境况、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决定了自由或平等的优先性地位。德沃金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把平等价值的独立性问题凸显出来。?
关键词:德沃金;自由;平等;优先性;独立性?
?
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早期?历史述略(1950-1953)
作者简介:姜朋(1974-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1950年代初期,由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演化而来的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正经历着从干部培训班向综合型大学法律系转型的过程。无论教员个人的教育背景如何,都毫无例外地被纳入到学习苏联和保证教学内容政治正确的轨道中。“苏化”的具体做法包括模仿苏联,建立教研组、教研室制度,翻译苏联的法学教材,模仿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就使苏联法学在中国渗入到各个环节。政治化表现为无论是教员还是学生都要参加大量的政治学习。?
关键词: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苏化;政治化
?
迈向共生型的社会规则交往——善治理念与当代中国社会规则交往模式的更新
作者简介:张镭(1967-),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惯法与现代法治”(05SJD820012)。?
摘要: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多种规则系统,社会秩序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些规则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实现社会的有序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的规则交往基本上是一种替代型的规则交往,呈现为用法律替代习惯的社会规则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试图实现一元规则为主导的社会秩序治理。这种规则交往方式在当代中国社会中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现实危机,善治理念提倡一种参与和共治的思想,基于这种理念,社会规则的交往应当生成一种共生型的规则交往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善治理念的基本要素,有助于实现善治理念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习惯;法律;善治?
?
当代中国立法的道德考量
作者简介:马存利(1975-),男,山西交城人,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立法难免对性道德问题进行回应。在理解道德立法方面,我们可以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有关论述中得到启发。在论证道德立法的正当性问题上,结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性道德领域内的判例,我们将道德纳入立法的表现形式归纳为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和社会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道德回归和社会价值观重建的时期,立法无法避免要对性道德问题进行回应。我们一方面应当谨慎对待立法的道德化,防止立法对私人道德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需要发扬民族传统道德,发挥公共道德对社会价值整合的力量。?
关键词:道德立法;同性恋;伤害原则;崩溃论;自由主义?
·学术评论·?
方法、思路与问题——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三版)
作者简介:任强(1970-),男,甘肃天水人,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摘要:以《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为例,探讨研究者如何从类型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法律文化,指出其成功之处在于揭示了两种文化的类型特征,局限在于忽略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并为完善这些类型提供了思路;接着指出研究者在寻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时所怀有的是一种理解与沟通的心态,并对其观点和论据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最后清理了研究者运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会通中西法律文化的思路,从中探寻研究者从激进主义向文化守成主义转变的现象和原因。?
关键词:中西法律文化;研究方法;思路与问题?
“ 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以“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为切入点
作者简介:侯瑞雪(1974-),女,内蒙赤峰人,辽宁大学法学院教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2004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法学研究中广泛运用“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法学界目前主要是利用这一框架进行范例研究,论者试图通过这种范例的研究对该框架的效力进行证明,并在打通市民社会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在渐进的过程中构建起中国的市民社会或者为实现现代化法治进行论证。“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是中国法学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取得成果颇多的领域。法学界在运用这一框架时并未保持必要的警醒,对该框架的理论前提或预设很少质疑,而对于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也没有深刻的把握。站在反思和批判的立场对中国法学研究中的“国家—社会”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检视,并对这一框架背后的理念支撑进行分析,这或许是推进相关研究的一种可能的方向。
关键词:“国家—社会”框架;中国法学;市民社会;国家法与民间法;反思和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