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
第十三卷第2期(总第七十四期)?
·司法学:司法过程及其策略·
?
人民法庭法官的司法过程与司法技术——全国32个先进人民法庭的实证分析 高其才、黄宇宁、赵小蜂(3)?
案件事实的形成及其法律判断 刘治斌(14)?
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放权”改革的过程研究——以对某法院法官的访谈为素材 肖仕卫(28)?
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杨建军(38)?
法律传统、国家形态与法理学谱系——重读柯克法官与詹姆斯国王的故事 于明(50)?
转型中国的司法策略 方乐(62)?
·部门法哲学·?
论法律概念——以民法典体系构成为视角 许中缘(72)?
论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强制缔约义务的适用及其规范的制度价值 韦经建(84)?
公私领域划分与国际法中的性别歧视 缪心毫(90)?
中国环境权理论的认识论研究 王小钢(99)?
·法律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及其中国研究进路的初步思考——一般理论与本土问题的知识建构 王勇(107)?
法社会学实证研究之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与本土化为背景 陈虎(114)?
·权利研究·?
平等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解读 董文军(125)?
法益性权利:权利认识新视域 张开泽(133)?
·学术书评·?
哈耶克的两条路——阅读《规则·秩序·无知》 周红阳(142)?
哈特社会规则理论的限度 苗炎(153)?
·司法学:司法过程及其策略·?
人民法庭法官的司法过程与司法技术——全国32个先进人民法庭的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高其才(1964-),男,浙江慈溪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黄宇宁(1981-),男,北京人,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小蜂(1977-),女,山东青岛人,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法学院“985二期”子课题“乡土司法——社会变迁中的人民法庭实证研究”(F985203)?
摘要:对32个先进人民法庭的实证分析可为中国基层司法之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各先进法庭法官的司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表现为在基本掌握事实的基础上,以社会效果为核心的基于法律的预裁判——社会效果预测——调解/说服(利用法律、政策、情理等各种方式)——达成调解协议/裁判——社会效果实现的混合的纠纷解决过程。人民法庭法官的司法技术包括涉及关系、地位与权力预裁判调整的调解/说服术、弥合法律与现实差距的预裁判的调整术等。?
关键词:人民法庭;司法过程;司法技术?
案件事实的形成及其法律判断
作者简介:刘治斌(1965-),男,宁夏固原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作为法律判断根据的案件事实区别于客观事实和规范事实,案件事实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依据规范的事实要件构筑的。案件事实及其判断既为法律规范所规定,又为社会生活实际所制约,兼有主客观共居的属性。案件审理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判断,不是两个可以简单分开的阶段或过程。案件事实和可得适用的法律的发现及其判断,几乎是同步进行并相互制约的。?
关键词:案件事实;事实认定;法律判断?
?
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放权”改革的过程研究——以对某法院法官的访谈为素材
作者简介:肖仕卫(1979-),男,湖北建始人,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2006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的“放权”是法院内部各层次行动者以最高法院推行的审判委员会改革为契机,在审判委员会自身功能逐渐弱化、其他替代性机制功能逐渐强大的条件下,以法院的组织利益、中间组织的部门利益以及法官的个人利益为中心进行公共选择的结果。这样一种公共选择的逻辑,最终使得审判委员会的“放权”被异化:“放权”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法院对法官的控制,法官的独立审判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一种“咨询型”审判。?
关键词:审判委员会;放权过程;利益选择;异化?
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作者简介:杨建军(1969-),男,陕西勉县人,西北政法大学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目前,学界关于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关系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推论关系、归类与涵摄关系、等置关系、评价关系。这四种方法在司法判决中各有其作用,但是学者们往往各执一端,将四者割裂开来。而实际上,逻辑推论关系确保了推理形式的正确性,而价值评价则保障了推理的实质合理性,归类与涵摄关系重点关注的是法律推理大小前提如何结合的问题,而等置关系似乎可以作为衡量归类或涵摄是否妥当的一个检测器。司法裁判中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判决的合法性。?
关键词:法律事实;法律规范;逻辑推论;归类;价值评价?
?
法律传统、国家形态与法理学谱系——重读柯克法官与詹姆斯国王的故事
作者简介:于明(1982-),男,江西南昌人,华东政法学院外国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柯克法官与詹姆斯国王的论争是西方法律史的经典故事,但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故事的本身可能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语境化地阅读故事的文本,可以发现詹姆斯的主张并非是完全违反常理或落后保守的,而是基于其本人与所属时代的哲学立场;而柯克的主张也并非是一味地反对王权,其理论的本身存在深刻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从法律史、国家史与法理学三个角度对上述两种对立的主张进行解读,其背后实质是两种法律传统与两种国家形态的对立,同时也预示了现代法理学中两种根本观点的对立。?
关键词:普通法;技艺理性;自然理性;形式主义;现实主义?
转型中国的司法策略
作者简介:方乐(1980-),男,安徽黄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摘要:因为既没有对当下中国法官在其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具体知识进行类型分析,又没有对其角色扮演时所处的具体而复杂的角色环境做同情理解,所以当下对于中国司法及其运作方式的批评就多少有失偏颇。实际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当下中国法官所采用的司法策略,尽管看起来有些“上不了台面”,但却能在既有的司法环境下顺利推进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司法策略;法官角色转换;情景系统;转型中国?
?
·部门法哲学·
?
论法律概念 ——以民法典体系构成为视角
作者简介:许中缘(1975-),男,湖南武冈人,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民法典总则立法若干疑难问题研究”(04CFX019)?
摘要:法律概念是民法典体系构成的基本细胞。法律概念具有规范性、抽象性、确定性中带有较大程度的模糊性、含义的专门性、价值性的特点。法律概念在体系构成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发展成为法律类型,同时也需要法律原则的平衡与统率。?
关键词:法律概念;体系构成;法律类型;法律原则?
论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强制缔约义务的适用及其规范的制度价值
作者简介:韦经建(1953-),男,江西省泰和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要:根据强制缔约规范的不同法源和强制缔约义务所适用的不同订约阶段来划分强制缔约规范的类型,其法律意义主要是能够明了强制缔约的义务主体和强制缔约义务的履行与合同成立的关系。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强制缔约义务的适用具有单方面限制公共海运承运人的缔约自由的法律效果,使其有义务以核准订舱单的方式对于托运人的要约作出承诺。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强制缔约制度具有彰显契约正义和调节公共海运资源的效能,以及充分满足国际贸易需要的效率价值。?
关键词:强制缔约;公共海运承运人;契约自由?
公私领域划分与国际法中的性别歧视
作者简介:缪心毫(1980-),男,浙江苍南人,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博士生。
摘要:国际法通过公私领域的划分确定其管辖范围,并避免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女性主义者指出,这种划分包含着对女性的规范性歧视和结构性歧视。国际法的基本术语如国家、主权等,排除了国际法对国内违反人权事项的管辖,维护了男性在国内的特权地位。在国际人权法领域,在确定是否给予女性以人权保护时,也是以维护男性利益为出发点。女性主义方法揭示了国际法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但该方法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关键词:女性主义;国际法;公私领域划分;性别歧视?
??
中国环境权理论的认识论研究
作者简介:王小钢(1979-),男,安徽岳西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2005级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目前的各种环境权理论都没有达致认识主体间的理解、交往和商谈。二十世纪末期的环境权理论具有建构主义的倾向,二十一世纪初的环境权理论不仅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而且更为符合中国精英的“自然主义认识论”倾向。当下中国语境中主张“现实主义者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家们试图在一个弱势的自然主义基础上个体性和群体性地建构中国环境权的公共话语。?
关键词:环境权;认识论;自然主义;建构主义;现实主义;公共话语?
·法律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及其中国研究进路的初步思考——一般理论与本土问题的知识建构
作者简介:王勇(1977-),内蒙古通辽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教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法律社会学的历史和研究范式建构”。
摘要:法律并不仅仅是一套法条或规则系统,用以安排、测量和调整社会关系,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附带着法律以外的理想、权力和诸种诉求,法律构成了个人生活哲学与社会理念之间关系的折射镜。当下中国本土秩序问题的存在构成了法学知识增量的前提性条件;法律社会学并不止于对规则功效问题的对策式讨论,它还要求对构成了中国法律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进行知识反思。?
关键词: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
法社会学实证研究之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与本土化为背景
作者简介:陈虎(1979-),男,安徽淮南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法社会学研究产生于学术规范化和本土化的讨论背景之中,过于强烈的规范化与本土化诉求导致法社会学研究承担了过重的学术外目标,而法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积累和方法训练又无法回应这种理论需求,由此产生了表达与实践的二重背反。法社会学研究应摆脱规范化与本土化逻辑的负面影响,遵循学术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规范化;本土化;实证化;法社会学?
·权利研究·?
平等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解读
作者简介:董文军(197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平等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研究”(2006BS05)?
摘要:虽然从产生之初人类就一直进行着消费活动,但消费者权利的提出却并非与人类消费行为的出现同步。消费者权利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主要表现为消费者问题的产生和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开展。消费者权利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手段,其产生昭示了法律对平等的追求,是人权的平等观和平等的正义观的体现,具有正当性。?
关键词:平等;消费者权利;弱势地位;平等的人权观;平等的正义观?
法益性权利:权利认识新视域
作者简介:张开泽(1968-),男,广东阳春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政法学院讲师。
摘要:权利由法律明确规定和保护,为权利人享有权利所带来的利益提供了一个确切的范围,同时也为其他主体不侵害该权利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警戒线。但法益性权利概念表明,在权利与社会观念相冲突、权利设定存在缺陷以及司法政策选择性保护和限制等场合下,权利也会蜕变为实质上的法益,权利的保护也可能会表现为“弱保护”。研究法益性权利问题有利于廓清权利损害赔偿的灰色地带,拓展权利救济的视域,从而促进权利保护制度的体系建构和完善。?
关键词:法哲学;权利;法益性权利;民法法益;法益
?
·学术书评·
哈耶克的两条路——阅读《规则·秩序·无知》
作者简介:周红阳(1974-),男,湖南湘乡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2003级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从相连于哈耶克重要问题的《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可以获知哈耶克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研究中隐含着两条截然不同的分析路径:一是在试图教导立法一脉理论主张下的研究,二是经由引介其知识观所主张的重构发现法律一脉的阐释。在邓正来的论文集《规则·秩序·无知》一书中,论及哈耶克问题的解释路向大体上是基于教导立法这一脉理论来的。因此,另一条可能性的哈耶克解释路径就能从重构发现法律这一脉理论的路线开始。?
关键词:教导;立法;重构;发现;法律?
哈特社会规则理论的限度
作者简介:苗炎(1978-),男,天津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2004级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哈特以社会规则理论为核心阐释法律的概念,使规则区别于习惯,并将法律视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同时,社会规则理论也具有一定的限度,这集中表现在,根据哈特的理论,在法体系之下,作为法律规则的初级规则的成立并不以其具有社会规则这一身份为必要条件。被制定出来的法律规则能够经由通过法体系效力判准的检验而在其被真正实践之前就成立,因此,有些法律规则不是社会规则,社会规则理论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法律规则。 ?
关键词:
社会规则;初级规则;法律规则;接受;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