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阅读正文
更多链接|INFORMATION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04-14 10:17  点击:2452

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
第十三卷第1期(总第七十三期)?
?


·本刊特稿·?
加强法治,促进和谐——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文显(3)


·法律文化研究·?
司法决斗考  徐昕(20)?
腐败何以不为“罪”?——对中国传统社会官员贪贿横行的法文化解释  罗洪洋(40)?


·法律方法·?
从方法到方法论——以刑事科学为场域的反思  张旭、单勇(53)?
三段论推理在法律论证中的作用探讨  焦宝乾(63)?
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方法论问题  李强(73)?


·部门法哲学·?
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民事习惯之司法导入机制研究  王洪平、房绍坤(82)?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检讨及物权法上的制度重构——对《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的评析  齐恩平(95)?


·生活中的法理·?
权利应当如何证明:权利的证明方式  钱大军、尹奎杰、朱振等(101)?


·法律与全球化·?
法律全球化进程中的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  刘志云(114)?


·理论纵横·?
论普通法的“宏大风格”  孙新强(124)?
价值体系中的堕胎规制——生命权与自我决定权、国家利益的宪法较量  王贵松(142)?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新论  刘杨(152)



?


·本刊特稿·?


加强法治,促进和谐——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简介: 张文显(1951-),男,河南镇平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摘要: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跨学科概念,具有美学本源、哲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在和谐社会的全部内涵和基本特征中具有统揽全局、支撑全局的作用。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围绕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这四个方面发挥法律的引导和维护作用。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司法保障和守法保障四个方面。?
关键词: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 ?



·法律文化研究·?


司 法 决 斗 考
作者简介:徐昕(1970-),男,江西丰城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私力救济研究”(04SFB3009)。
摘要:尽管被视为迷信,但司法决斗绝非背离理性而存在,其产生和运作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具有独特功能。现代诉讼制度的许多基本要素,如对抗制、当事人诉讼武器对等、法官的中立性和被动性、公开审判、言词主义、直接主义、集中主义等,皆可从司法决斗中找到对应特征。它可视为对抗制诉讼模式的渊源之一。基于详实的历史材料,本文梳理了司法决斗的起源、发展、消亡的线索,概述其规则,进而分析其经验基础和理性因素,最终论及司法决斗与现代诉讼制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司法决斗;神判;经验基础;对抗制


?


腐败何以不为“罪”——对中国传统社会官员贪贿横行的法文化解释
作者简介:罗洪洋(1965-),男,贵州石阡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官员腐败横行,重要原因为“做官发财”行为在当时真正发生作用的社会集体意识中并不是一种不可接触的“罪”。传统社会对官员的腐败,正式话语与实践存在着背离。传统道德和国家的行为规范均要求官员应廉洁,历代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以惩罚违规的官员;但实践中大多数时候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国家都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官员表面上都愿意标榜自己是清官,但实践中大都选择成为贪官。普通百姓呼唤清官,痛恨贪官,但又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默许自己做了官的子孙成为贪官。传统国家“道德立国”统治方略的弊端,官员为适应该逻辑形成的两面人格,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形成以上背离的基本背景。?
关键词:传统社会;官员腐败;罪;集体意识;背离?



·法律方法·
?
从方法到方法论——以刑事科学为场域的反思
作者简介:张旭(1962-),女,辽宁黑山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单勇(1979-),男,黑龙江黑河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方法的局限性导致了刑事科学发展的瓶颈。在刑事科学的场域中,结合法学方法论的一般理论,以刑事一体化为研究基点,以“根据刑事法律的思考"和“关于刑事法律的思考"为分析模式,能够界定出由理论假定、学术立场、方法体系及实践功能四部分所组成的刑事科学法学方法论之原理。在方法论原理的指引下,回应和消除具体方法的局限性,整合、调整具体方法的使用,并最终从方法走向方法论,从方法论走向成熟与理性的刑事科学。?
关键词:刑事科学;方法;法学方法论;刑事一体化?



三段论推理在法律论证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简介:焦宝乾(1976-),男,河南郑州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法律论证理论研究”(05CFJ01)。??
摘要:司法三段论这一近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推理模式,当今的法学家对其提出了诸多批判,法律方法论亦由此从总体上实现了向法律论证理论的转换。但是,三段论推理本身的合理价值依然应当予以承认。在法律论证中,形式方法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法律论证的逻辑有效性对于实际的论证活动依然是个比较重要的评价标准。足见三段论推理在法律论证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演绎模式的说理规则表达了对于法律论证最低限度的理性要求。在事实与规范相互对应的法律适用观念下,三段论推理继续在法律论证,尤其是在内部证立当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法律论证;三段论;涵摄;逻辑有效性?



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方法论问题
作者简介:李强(1978-),女,辽宁辽阳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2003级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作为其全部社会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是建立在一套较为系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正是根据这一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理想类型方法,韦伯提出了法秩序的社会学概念,对法律制度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对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根本上说,韦伯是站在外部观察者的立场上对法律制度进行探究的,但是他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他所反对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价值关联;价值判断;阐释性理解;理想类型?



·部门法哲学·?


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民事习惯之司法导入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王洪平(1975- ),男,山东平度人,烟台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房绍坤(1962- ),男,辽宁康平人,烟台大学副校长、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民事习惯的法典化表现为两种形态,即静态法典化与动态法典化。在这两种法典化形态中,动态法典化居于关键性地位。动态法典化是指建立一种司法的制度机制,将民事习惯经由司法判例导入到法的现实运作中来。实现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应主要包括五种机制,即民事习惯的司法确认、司法功能、司法构成、司法证明与司法监督。经由以上五种行之有效的将习惯导入司法的机制,可以永葆民法典的“青春活力”。?
关键词:民事习惯;确认;功能;构成;证明;监督?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检讨及?
物权法上的制度重构——对《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的评析
作者简介:齐恩平(1966-),男,黑龙江绥化人,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我国法律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规定不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不完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弊端,因而要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赋予集体土地以一个明确的所有权主体。我国未来的物权法应当在承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取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设计,构建农地使用权制度。?
关键词: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地使用权?



·生活中的法理·


权利应当如何证明:权利的证明方式
作者简介:钱大军(1975-),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讲师,法学博士;尹奎杰(1972-),男,吉林东丰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朱振(1977-),男,江苏徐州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法律与全球化·


法律全球化进程中的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刘志云(1977-),男,江西瑞金人,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社会、政治、环境、军事等领域的全球化获得迅猛发展。晚近以来,“法律全球化”也成为吸引法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法律全球化既是其他领域的全球化的结果,又是推动其他领域全球化的工具,其实质是世界各国法律方面相互依赖之状态进一步加强的表现。诸如“网络密度”的增强、“跨国参与”的加强、权力与不对称等是法律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各种方式成为法律全球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法律全球化;网络密度;跨国参与;权力不对称?



·理论纵横·?


论普通法的“宏大风格”
作者简介:孙新强(1958-),男,江苏宿迁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普通法的宏大风格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法学家卡尔·卢埃林提出的旨在取代形式主义法学的一种新的法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法官承担着双重义务,既要执行法律,又要追求公平、正义;如何平衡和协调这两种义务是一门高超的司法艺术。强调法官的情境感悟,主张灵活解释法律,关注规则背后的立法理由,坚持对规则的适用不得超出规范目的,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范式;现实主义;形式风格;宏大风格?



价值体系中的堕胎规制——生命权与自我决定权、国家利益的宪法考量
作者简介:王贵松(1977-),男,安徽无为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堕胎的规制模式大致可分为国家放任模式、国家许可模式和有限制的国家放任模式。这些模式的背后都有着自身的一些独特考量,模式的选取与其社会传统、对胎儿是否为人、宪法权利是否具有积极性、国家是否负有某种保护义务等诸多因素的认知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基本上是放任孕妇堕胎。然而,宪法却要求国家履行其对生命的保护义务。鉴于法律应该在社会现实和价值诉求之间寻求合理的互动和对话,我国应该在保护胎儿的生命、孕妇的自我决定权以及国家利益之间进行更为适当的权衡,对我国所施行的堕胎规制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
关键词:堕胎;生命权;自我决定权;国家利益;国家保护义务 ?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新论
作者简介:刘杨(1965-),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要:准确界定法律规范的概念,是进行逻辑结构分析的前提。根据语义分析哲学对概念的功能论理解,法律规范作为一个被建构起来的概念,应当强调它是能够相对独立地发挥法律调整功能的最小单元。由于法律规范的“最小单元”性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往诸种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论各有利弊得失,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把“法律规范间的逻辑结构”(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逻辑结构”)误为“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这一误区导致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理论的解释力和应用性受到影响,不仅难以解释刑事法律规范的结构,而且很少在部门法中被实际运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应当采用新的“三要素说”:法律事实+规范模态词+法律效果。?
关键词:法律规范;逻辑结构?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