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阅读正文
更多链接|INFORMATION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04-09 12:27  点击:2776

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
第十二卷第三期(总第六十九期)


·本刊特稿·?
农村法律服务问题实证研究(一)  王亚新(3)



·法律与全球化研究·?
全球化视野中的示范法  曾涛(35)



·部门法哲学研究·
论公序良俗的判断标准   戴孟勇(47)?


论犯罪论体系中合理性价值判断的实现  王充(55)


论行政程序的内在价值——基于对行政程序底线伦理的探索  崔卓兰、曹中海(63)



·宪政研究·
现代宪政条件下的宪法效力  朱福惠、徐振东(74)?


宪政价值新考 张义清(85)



·理论纵横·?


视域融合的法哲学的现实分析  贾敬华(91) ?


日本法科大学院教育制度及其特征  丁相顺(99)


人权的来源与基础探究  何志鹏(105) ?


法的主体性与公共性的分立与契合 ——对构建法治社会和谐利益秩序的一点思考  刘国利、朱勇(117)?


当事人隐私权保护视野中的司法透明之度  胡道才、魏俊哲(125)



·学术书评·?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意义与两种反思  邓勇(135)?


权利正当性后形而上学重建的困境——评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王恒(145)?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评介  郁建兴(156)





·本刊特稿·?


农村法律服务问题实证研究(一)?
作者简介:王亚新(1954-),男,贵州兴仁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司法部2004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重点研究项目“我国农村法律服务问题研究”(04SFB1010)的初步成果。??
摘要:在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工作者通过诉讼代理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的法律服务,有可能成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连接机制。基于对中西部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关的理论模型并对其构成命题做了具体描述。?
关键词:农村法律服务;诉讼代理率;法律工作者 ?



·法律与全球化研究·?


全球化视野中的示范法 ?
作者简介:曾涛(1974-),男,湖北十堰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私法研究所讲师。??
摘 要:示范法是由学者、专家或由其组成的职业团体、学术团体草拟的法律文本,用以推荐给各法域在立法时予以借鉴或采纳,其主要作用体现于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统一化过程中。美国在国际社会立法运动中的呼吁和努力是示范法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原因,全球化对国际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更多的领域强化了统一化的认识,从而给示范法的运用提供了日益广阔的空间。示范法自身处在发展完善之中,并呈现出若干发展趋势。?
关键词: 示范法;全球化;法律统一?




·部门法哲学研究·?


论公序良俗的判断标准 ?
作者简介:戴孟勇(1973-),男,安徽蒙城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 要: 法官在判断公序良俗的过程中,应当尽量抛弃其主观好恶等个人因素。在判断标准的选择上,法官应考虑当事人所属的民族与地域,适当借鉴经验主义标准与唯心主义标准,顾及普通人的感受与专家的评判。在进行判断时,法官既要重视普通人中间的流行意见,又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关键词: 公序良俗;公共政策;法律行为;法官 ?
?
  
论犯罪论体系中合理性价值判断的实现 ?
作者简介: 王充(1975-),男,河南南阳人,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罪刑法定原则与犯罪构成理论(2004QN024)。
摘 要: 犯罪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价值判断,如何实现合理性的价值判断是犯罪论体系构建的首要目标。对于价值判断,在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现象学和目的论等解决途径,这些解决途径都难以在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保证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根据主体间性和法律论证理论,如果能够以法益保护原则、责任原则和罪刑法定原则作为犯罪论体系中价值判断的前提,并且遵循一定的程序要求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合理性要求。?
关键词: 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价值祛除;实体性论证规则?



论行政程序的内在价值——基于对行政程序底线伦理的探索  
作者简介: 崔卓兰(195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中海(1978-),男,河南南阳人,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
摘 要: 行政程序的内在价值是在行政程序价值观念内在转向过程中对程序自身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其实质是行政程序底线伦理的抽象化表述,即行政程序的内在价值是人们对于行政程序合法性的最低限度的社会共识。作为行政程序的底线伦理,行政程序的内在价值体现的是在交涉性基础上对人的主体性的认知和尊重,其目标指向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体现内在价值的最低限度的程序标准包括透明性、稳定性、非强制性、可接受性、可辩驳性、 可预期性。作为行政程序底线伦理的内在价值观念,其提出的意义在于在生机勃勃、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领域为中国的法律现代化特别是行政法治化促发了一种现实的制度构建模式,即制度先行主义下的法治行政程序构建模式。?
关键词: 行政程序;内在价值;底线伦理?




·宪政研究· ?


现代宪政条件下的宪法效力 ?
作者简介: 朱福惠(1961-),男,湖南双峰人,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徐振东(1975-),男,云南曲靖人,厦门大学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
基金项目: 司法部重点课题“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项目
摘 要: 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规范,不仅拘束国家公权力,而且随着国家功能的变迁以及现代宪政理念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领域,对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挥法律效力。由于宪法是由不同特性、不同形态的具体规范所组成,每一具体宪法规范法效力的实现在方式和程度都并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规范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予以判断。?
关键词: 现代宪政;宪法效力;宪法优越性;基本权利



宪政价值新考 ?
作者简介: 张义清(1974-),男,湖南龙山人,吉首大学法学院讲师。?
摘 要: 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国家,文明的政治可转读为宪政。其涵义为:宪法是政治行为的价值尺度和运动形态。现代宪法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逻辑起点。在价值上,宪政表现为两个维度。即包含民主、自由、正义、秩序、人性化等因素在内的“目的性价值”和包含权威、责任、规范、程序、稳定性、适应性等在内的“工具性价值”。其价值理性即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这两种价值的整合上。?
关键词: 宪政;政治文明;价值?



  
·理论纵横·
?
视域融合的法哲学的现实分析 ?
作者简介: 贾敬华(1970-),男,河南沈丘人,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基金项目: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研究课题“中韩日违究审查制度比较”(AS0607)。
摘 要: 在现代法哲学的范式里,作为法律解释者的主体和作为法律文本的客体是分离的,这种二元结构使法律的权威得到了保证。而有的法哲学家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只有相互沟通,才能防止一种价值压制另一种价值,所以视域融合的法哲学应当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在我国目前的语境下,这种法哲学却可能使法律的王国支离破碎并削弱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或许我们需要的是现代性而非后现代性的法律。?
关键词: 法哲学;主体;客体;法律解释?
?

教育制度及其特征?
作者简介: 丁相顺(1969-),男,吉林抚松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摘 要: 法科大学院是日本的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机构。这一制度借鉴了美国法学院教育模式,招收具有多样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开展研究生层次的职业化教育。建立法科大学院制度是日本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扩大法律职业数量和确保法律职业培养质量的目标下,做出的制度选择。日本通过了相关法律,并派遣在职法官、检察官任教,以保证法科大学院具有充分的师资,保证法科大学院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法科大学院;司法改革;司法考试;司法研修?



人权的来源与基础探究 ?
作者简介: 何志鹏(1974-),男,黑龙江双城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法学博士。?
摘 要: 自然权利理论的不彻底性、法律权利论证的脆弱性要求我们为权利的来源与基础提供一套坚实可证的解释。权利的来源与基础应当从历史、社会的角度去认识,而不能脱离这一环境。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权利是人们斗争的结果;如同市场中的交易,是社会可供资源与人类本能需求的契合。也正如交易一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地位的差异,一定社会时期内的权利并不总是在供求的最佳结合点上。因而,无论是政治与公民权利还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既取决于社会制度、物质资源的发展,也取决于精神文明领域的进步。
关键词: 自然权利;资源;需求;交易;市场?


  
法的主体性与公共性的分立与契合——对构建法治社会和谐利益秩序的一点思考  
作者简介: 刘国利(1965-),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朱勇(1964-),男,河北承德人,华北煤炭医学院副院长、法律系主任、教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 要: 法的主体性是指法体现的各主体的利益和意志的不平衡程度,法的公共性是指法体现全社会公共利益的程度,法的主体性与公共性是法的双重属性,它们既是分立的,又是契合的。追求利益秩序的和谐是法治的基本目标,欲实现这一目标,正确处理法的主体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是其关键。?
关键词: 法的本质;法的主体性;法的公共性;利益秩序?



当事人隐私权保护视野中的司法透明之度 ?
作者简介: 胡道才(1963-),男,江苏沐阳县人,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魏俊哲(1969-),男,江苏邳州人,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法律硕士。
摘 要: 我国现有的公开审判制度及其运作远没有达到现代法治对司法机关的要求,司法透明度无疑是不够的。之所以强调透明应有必要的限度,是因为人民法院在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过程中,保守国家秘密、审判秘密,保障当事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与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冲突不仅存在,而且日趋多样化。有鉴于此,立足公开审判,以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为视角,对知情权等权利与隐私权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和法理分析,探求在二者之间作出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从而促进公开审判制度在我国得到更为全面的落实和更为规范的运行,真正实现“司法透明,公开有度”。?
关键词: 司法透明;必要限度;隐私权;知情权;制度建构?


  

·学术书评· ?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意义与两种反思 ?
作者简介: 邓勇(1977-),男,湖南武冈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 要: 从“法学——法学家”的路径来分析,《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做出了巨大知识贡献。知识内部与知识外部两种反思的分析框架可以使人们洞见到其中的可能缺陷:知识内部的反思不充分,知识外部的反思被忽视以及“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提法不妥当。这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长文”的目的不能充分达致。受现代化范式支配与缺失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可以说是中国法学缺乏自觉意识与反思精神这一问题的两个面向。中国法学要超越这个时代需要深入到知识内部与知识外部的各种因素乃至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关键词: “长文”;知识内部反思;知识外部反思;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乌托邦;新路径;中国社会良好秩序原则?



权利正当性后形而上学重建的困境——评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作者简介: 王恒(1978-),男,云南蒙自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研究生。?  
摘 要: 文章意在解构哈贝马斯关于权利正当性重建的内在逻辑。乍看之下,哈贝马斯关于权利正当性的重建似乎有循环论证的嫌疑,哈贝马斯是通过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复杂性来克服这种嫌疑的,但也付出了理论逻辑不彻底的代价。文章从人称与正当化类型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哈贝马斯是如何克服这种嫌疑的。然后,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进行了批判。最后,指出了造成哈贝马斯理论困境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哈贝马斯;权利;正当性;人称;生活世界;革命?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评介  
作者简介: 郁建兴(1967-),男,浙江桐乡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摘 要: 《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市民社会理论的清晰脉络:不但提供了市民社会作为一种需要不断反思的理论模型的面向,同时也提供了市民社会作为一种需要建构的社会实体的面向,或者说,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经验方面,该书都向读者提供了有关市民社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视野范围,从而为读者较为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