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阅读正文
更多链接|INFORMATION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01-04 11:09  点击:2609

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
第十卷第五期(总第五十九期)



·本刊特稿·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之精髓  张文显(3)


·民主法治研究·
宪法危机理论:以美国内战与重建时期为例的阐释  欧阳景根(11)
中国地方人大制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何俊志(17)
关系与信任:乡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分析  李熠煜(24)


·法律文化研究·
清末法制变革中的日本影响  侯欣一(34)
为法律赢得神圣——中西法律观念的信仰基础反思  任  强(46)
“你们倒使我们的人中国化了”——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的法文化解读  王一强(55)
论中国古代法律生活中的“情理场”  邓  勇(63)


·权利研究·
从利益到权利  彭诚信(73)
诚信:权利神圣的生长点  强昌文(89)


·理论纵横·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法学  何勤华(97)
论法治社会的法律统一  汪习根  廖  奕(110)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林  喆(120)
法律视野中的时间范畴  于  兵(128)


·西学译评·
比较法律符号语言学和分裂的头脑
[美]希勒  [德]格罗斯费尔德著  钱大军  那  力译(136)


·学术书评·
法律职业的危机与出路——评Rhode的《为了正义:重整法律职业》  李学尧  余  军(151)


本期执行编辑:苗  炎
出版时间:2004年9月10日



·本刊特稿·
编者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研究,是中央提出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为此,中央组织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成立了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史学、新闻学等学科的课题组,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编写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本刊将持续关注和刊出法学及相关学科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之精髓
张文显  哲学博士,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课题组首席专家。邮编:130012。
内容提要: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根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我们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我们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主要基础。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精髓包括概括五个方面,即:法制战略论、民主法制关系论、法制立国论、依法治国论及法制建设论。  
关键词: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  依法治国



·民主法治研究·
编者按:2004年6月11-12日,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美国卡特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讨论了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改革、宪政的理论与实践、民主化与法治、人大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执政党的转型与党内民主、乡村基层的治理、城市治理与社区建设、政治哲学的现代话语等问题。本栏目刊登的下列三篇论文是国内政治学界三位青年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上提交的学术论文。


宪法危机理论:以美国内战与重建时期为例的阐释
欧阳景根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100871。
内容提要:宪法危机的发生有两个条件:第一,在根本性问题上,宪法条文具有强烈的容易引起宪法解释争端的模糊性;同时,这些模糊的宪法条文所规定的问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又已经发展成为实际的、主要的政治问题。我通过对美国内战与重建时期的历史检视,发现在美国联邦宪法中存在着三个符合这些条件、并最终引发宪法危机的模糊点:联邦制度和最高主权归属的问题、共和制度与奴隶制度的关系问题、公民身份与公民权利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美国内战与重建时期要着力解决并通过暴力手段得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宪法危机  美国内战  联邦制度  共和制度


中国地方人大制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何俊志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邮编:200433。
内容提要:中国的地方人大制度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不断关注。国外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较为注重实证分析和模式构建,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价值准则的误用和分析层面的局限,这种研究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与此相对,国内的研究则带有很强的规范研究和对策研究的成份。总体上可以将国内的研究概括为制度描述、制度完善、工作改进和行为统计这几种途径。国内研究的最大优势是一手材料的利用和价值准则的趋同,但是由于实证程度和模式构建力度的不足,同样也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要真正提升地方人大的研究层次,就有必要从中国地方人大的产生和运作过程中去寻找制度层面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地方人大  研究途径  现状



关系与信任:乡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分析
李熠煜  法学博士,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邮编:411105。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乡村主要活跃着三类民间组织:血缘、地缘和业缘性民间组织。由先天的情感性关系导致的“爱有差等”到“信有差等”是当代中国乡村民间组织生长的主要原因,而对地缘和业缘的工具性关系的灵活运用是乡村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动因。在现实中,这三类组织之间往往可以相互转化。
关键词:民间组织  关系  信任



·法律文化研究·
编者按:2004年7月26-27日,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了“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法律文化研究范式的转换、民族国家与法律共同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刊将在本期和下期选登本次研讨会上提交的部分学术论文。


清末法制变革中的日本影响——以直隶为中心的考察
侯欣一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邮编:300071。
内容提要:本文以清末直隶地区的报纸、官宦对日本的游记等地方文献为资料,分析了日本对清末法制变革影响的原因、途径、方式以及后果,除对前人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外,还对制约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一些深层问题做了新的探讨。
关键词:直隶  日本  清末法制变革



为法律赢得神圣——中西法律观念的信仰基础反思
任  强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邮编:100871。
内容提要:法律的存在离不开信仰的支持。西方法律的信仰基础成功地完成了从基督教到理性主义的转型,当代中国法律的信仰基础应该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之上的公平与正义等信念,经过扬弃的儒家信仰可以作为合理的思想资源,被纳入当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关键词:法律  信仰  儒家  基督教  理性主义



“你们倒使我们的人中国化了”——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的法文化解读
王一强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律系副教授。邮编:264209。
内容提要:庄士敦临别演说词对英国人在威海卫32年的殖民统治做了回顾。读解这篇演说词,有助于我们了解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赖以存在的法文化环境,特别是作为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之主要参与者庄士敦的法律思想。本文认为,无论庄士敦本人的“中国化”还是英租威海卫治理方式的“中国化”,其核心都是“儒家化”,这是英国殖民统治获得某种“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庄士敦  中国化  儒家化  英租威海卫



论中国古代法律生活中的“情理场”——从《名公书判清明集》出发
邓  勇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法学院教师。邮编:130012。
内容提要:本文从分析《名公书判清明集》(简称《清明集》)中的几个典型书判出发,论述了《清明集》中体现出来的情理观念,总结出一幅宋代民事司法秩序的图景:那是一个情理的空间,一个介乎于圣贤操守和腐败司法之间的解决纠纷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人(以法官为主体,也包括当事人)依照情理的原则行事,维持了宋代稳定的社会秩序。接着结合中国古代司法中体现的核心特点,探讨了情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并归纳提炼出一个“情理场”的概念。最后,对“情理场”的三大定律进行阐析。笔者认为基于社会根源和人性根源的“情理场”是宋代以及整个中国古代司法的总体精神和深层法文化特质,从“同情地理解”之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名公书判清明集》  情理  情理场



·权利研究·
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
彭诚信  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邮编:130012。
内容提要:实现利益与解决利益冲突需要评价利益的正当性,只有获得正当性评价的利益才能上升为权利。平等、自由主体的共同参与是确立正义原则的前提,确立方式只能采用多数规则(即民主方式)。正当性评价的结果即正当利益,包括个人正当利益(普遍的个人利益和“具体个人的善”)和社会公共利益。正当利益的制度化即权利。利益、正义与权利三者间的关系由此贯通。简单说,正义是评价利益正当性与否的程序,也是正当性评价的结果——正当利益;正义是权利的内核,亦是利益走向权利的桥梁。
关键词:利益  正义原则  正当利益  权利



诚信:权利神圣的生长点——一个异域诚信故事的启迪
强昌文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邮编:130012。
内容提要:“权利神圣是我们坚定的信念,为权利而呐喊是我们永恒的责任”已成为法学的时尚。本文着意说明权利神圣的生长点。无论从个体契合角度、社会认同角度,还是国家确认角度,诚信都应当而且必须被理解为权利神圣的起始、基点和保障,即权利神圣的生长点。
关键词:诚信  权利神圣  生长点



·理论纵横·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法学
何勤华  华东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200042。
内容提要:本文从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从事的创办学校、学术团体、报刊杂志,翻译西方法律著作、撰写法律论著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其成果入手,阐述了西方传教士在西方法学传入,中国近代法学观、法律制度和原则以及概念术语等的诞生,中国近代法学人才的养成等各个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并对传教士的这种作用的特点与历史贡献作了阐述。
关键词:传教士  中国近代法学  历史贡献



论法治社会的法律统一
汪习根,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奕,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430072。
内容提要:法律统一是法律统一性和法律统一化的内外结合,具有显著的理念性、专业性和动态性。法律统一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前提。然而,在当今中国,法律不统一构成了法治社会建构的巨型瓶颈。本文分析了中国法律不统一的深层原因并指出了法律统一的基本路径和具体方式。
关键词:法律统一  法治社会  法治建构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林  ?喆?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00091。
内容提要:在整个文明中,制度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政治文明又居于重要的位置。民众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科学价值取向的水平可说是精神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社会最为本质的精神状态和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总趋势。在公共精神空间建构时社会科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表率作用是,在解决前人所留下的历史难题,或解决现实生活所提出某种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同时,为全社会提供研究问题的学术规范、价值准则、科学品质、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制度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社会科学



法律视野中的时间范畴
于  兵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邮编:130062。
内容提要:“时间”首先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范畴,其运动规律在法律制度设计的技术化特征上也有体现。本文从分析法学与哲学、经济学的学科间影响;法律制度中与“时间”相关的概念、规则和原则;法律规范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时间”范畴与法律制度、法律价值、法律程序、法律成本的密切联系,意在提醒人们,在研究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和伦理评价的基础上,法律中的时间问题或是以“时间”为重要范畴来分析法律制度的有关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值得做思考的努力。
关键词:时间  法律制度  法律价值  法律程序  法律成本  价值意义  工具意义



·西学译评·
比较法律符号语言学和分裂的头脑——我们是否在制造只有半个大脑的律师?
[美]希勒  [德]格罗斯费尔德杰克·A·希勒(Jack A. Hiller),美国瓦尔帕莱索(Valparaiso)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兼任坦桑尼亚(Dar es Salaam)大学法学教授,肯尼亚奈洛比(Nairobi)大学法学教授,马来群岛学院(Institut Teknologie MARA)行政与法学系教授;伯恩哈德·格罗斯费尔德(Bernhard Grossfeld),德国明斯特(Muenster)大学法学教授,里士满(Richmond)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本文原载《美国比较法杂志》2002年冬季卷。
钱大军  那  力  译  黄文艺 校
钱大军,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
那力,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黄文艺,法学博士,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邮编:130012。



·学术书评·
法律职业的危机与出路——评Rhode的《为了正义:重整法律职业》
李学尧,浙江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军,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邮编:310028。
内容提要:该书评总结了美国法律职业面临的重重危机,例如“法律商业主义”盛行,职业伦理沦丧和行业规制的欠缺等;提出在职业改革、法律教育、法律消费和公众参与诸方面的改革方案;并对我国法律职业研究现状进行反思。
关键词:法律职业  危机  出路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